• 首页
  • 新闻中心
  • 建设管理
  • 防汛抗旱
  • 水政水资源
  • 水生态文明
  • 政务公开
  • 业务专题
  • 水利视频
  • 政务服务
  •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区水利
    人与自然和谐 生命之水长流——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徐宗学访谈录
    供稿:  ‖  来源:邵柳斌   ‖  发布时间:年月日  ‖  查看798次  ‖  

    人与自然和谐 生命之水长流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徐宗学访谈录


     
        近年来,水利行业归国学者为我国水资源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12月22日,记者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采访了2003年从日本回国的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水文水资源专业博士生导师徐宗学教授。

    水资源现状:亟需人水和谐

        “我国缺水很严重,”谈到我国现在的水资源状况,徐教授言带忧虑,“就从北京说起,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少、耗水量小;八十年代以后,工业发展,人口增加,用水量倍增。人们大量开发利用地表水,致使河流缩减、湖泊退化,地下水也处于严重的超采状态。”

         “我们都知道湿地、湖泊是调节水资源的天然场所。几十年前北京还有一些天然湖泊,随着城市发展,湖泊逐渐变成了建设用地,建起了高楼大厦,一些天然的蓄水场所变成了柏油路、居民区。降雨时,雨水进入下水道直接流入河流,结果雨水是降了但存不住,地下水得不到应有的补充。从北京、石家庄、天津到沧州、太原、西安…华北地区的地下水漏斗逐渐扩大相连。这无疑加剧了我国资源性缺水的状况。”

         “我国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有很多地方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大多数发达国家在水资源的生态建设方面都经过了一些曲折历程:从早先的湿地开发,到现在的修建人工河川,并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利用湖泊、洼地自然调蓄洪水。日本的一些治水思路也值得借鉴,在流经城市的一些河流中,政府明文规定市民不能在滩地搞建设或居住,而是建成人造公园、运动场所等。洪水来了就让它去淹,这样,既不会有太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又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与完整,还有效地补给了地下水资源,对于防洪以及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我国具有特殊的国情,那就是人口众多,还有很多人生活在滩地,暂时很难全部搬迁出来,防洪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另一方面,很多地区水资源十分匮乏,在地区,有水就有绿色、有水就有生命、有水就能发展。过去一段时间,由于一些地方片面强调发展经济,造成一些树木被大量砍伐、超载放牧严重,本来就贫瘠的土地更加千疮百孔,土地沙化严重、沙尘暴肆虐;而一些土地肥沃、适宜庄稼生长的滩地更成了人们定居的最佳选择。从而更进一步加剧了‘人与水争地’的局面。这不仅使本来就十分严峻的防洪问题雪上加霜,也给当地水资源问题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徐教授认为,一定要让民众了解当地水资源的紧缺状况,要加大节水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大家的节水意识。

    雨水利用:让生命之水长流

         采访中,徐教授谈到了能有效缓解水危机的方法之一 一— 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据统计资料分析,50年来北京市降水量没有太明显的变化,但是,近年来北京的降雨量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市区;而为北京市提供工农业与生活用水的密云、官厅水库库区地处郊区河道上游,降雨量很少,不能有效地补充日益减少的水库蓄水。徐教授说,这种趋势一方面使我们面临供水紧张;另一方面又在提醒我们:“城市雨水利用”很有潜力可挖。很多专家学者呼吁:雨水资源利用或许将成为解决21世纪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
    徐教授在国外工作十多年,足迹先后遍布三十几个国家。他了解到其他国家在“城市雨水利用”方面所走过的道路和取得的成绩,感触颇深。

         “最近,我访问澳大利亚,发现他们在雨水利用方面做得非常好。比如他们在很多新开发居民点附近的停车场、人行道铺的都是透水砖,并在地下修建地下蓄水管网。雨水收集后,先被集中到第一级人工池里过滤、沉淀;然后,在第二级池子里进行化学处理,除去一些污染物;最后在第三个种有类似芦苇的植物并养鱼的池塘里进行生物处理,也就是让池塘中的动植物吃掉一些有机物。经过这三道工序后,雨水就被送到工厂作为工业用水直接利用。在澳洲期间,我们还参观了一个新建的居民点,那里很多家庭都装有两套供水管道,一个是普通的自来水管道,负责供应日常生活饮用水;另一个是回收水利用管道,供应浇花、洗车、冲厕所等用水。在新建的道路上,路两旁的树底下甚至预留了积水孔,道路上的雨水不是流入下水道,而是通过路旁的积水孔直接被存蓄到树下面的积水池。而在德国,城区很多停车场、生活小区及道路边,铺设带有小孔的草皮砖,有些地方甚至采用铁皮屋顶集流,将汇集径流贮存于蓄水池以便于进一步回收利用。德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雨水资源利用的实用型技术、行业标准和管理条例,其城市雨水利用技术已进入标准化、产业化阶段,并逐步向集成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同时,据我了解,美国、墨西哥等国的有些地方也采用透水性沥青路面或混凝土透水路面,以便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据说以色列由于严重干旱,雨水资源利用率竟高达98%。国外的这些好的措施、经验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

         水资源问题是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事情。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利用,不仅可以缓解城市供水问题,还可以带来诸如改善水循环、净化城市空气、缓解地面沉降、减少面源污染、改善城市环境、控制降雨径流、消除雨洪灾害等一系列生态效益。徐教授认为,我国应该重视对城市雨水的利用,加大对城市雨水利用的投入力度,率先在一些城市进行雨水利用的实验研究,建立示范工程,扩大影响,并进一步在全国尤其是华北缺水地区的更大范围内推广。

         目前,徐宗学正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从事几个有关水文水资源的课题研究,并拟指导研究生对北京市多年来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专家们会掌握更多城市雨水资源化的理论依据,更好指导我们对雨水利用的实践。

        二十世纪曾是石油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将会是水的世纪,水问题困扰着几乎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我国也不例外。水多、水少、水脏、水浑是摆在水科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问题是条漫长的道路,赐予大地万物的生命之“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真心呵护才能长流不息。徐宗学教授,同时也代表水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昌明院士,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到北京师范大学、到水科学研究所学习和工作,和他们一起共同推进我国水文水资源科学的研究。


     

                  
    上一篇: 水将成为贵过石油的资源 水权交易开财富大门
    下一篇: 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学习会 传达学习中央、省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会议精神
    版权所有 湖州市水利局   联系电话:0572-2667910 网站地图
    浙ICP备10016985号-1    公安备案号:33059102000029 网站标识码:3305000011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当前在线 人 今日访问IP: 个  
    .MSSQL版本TM
    微 信
    微 博
    Copyright Right©2008-2013 Pow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