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启示解读天津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积极实践,于天津市而言,是一个资源型缺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获救;对统筹解决城乡缺水问题来说,建设节水型城市是解决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的一个有力明证;放在当前的大环境中,则是对建设节水型社会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的召唤——
六大启示解读天津节水型社会建设
遭遇1997年以来持续8年的严重干旱,天津市日益紧张的缺水问题,自始至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天津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探索与实践,奏响了一曲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员人乐章。记者了解到,在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努力推进由行政调控节水向市场配置节水转变,由被动节水向主动节水转变的过程中,天津市水利局的领导和专家们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总结,从中获得不少启示。
启示之一: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可以使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天津作为拥有1011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是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60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十五分之一。特别是1997年以来持续8年的严重干旱,使天津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在如何科学应对和根本解决干旱缺水问题面前,天津市选择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发展道路并积极付诸实践,有效转变了全社会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城乡用水呈现出合理配置、节约保护、可持续利用的良好势头,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保证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节水工作呈现“三高三低”的好局面: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5%,非居民计划用水率提高到91%,节水器具普及率提高到40%,万元产值取水量降至24立方米,城市自来水日供水量由1999年的220万立方米降至目前最低的151.7万立方米,城市年供水量比2000年下降了17%。
启示之二:建立节水宏观调控机制,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前提。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个方面,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组织推动,逐步引导水权、水市场的建立
2001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在机构改革中,决定将城市节水办公室和控沉办公室成建制划归市水利局,由市水利局对地表水、地下水、节水和控沉实行统一管理。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理顺产生连锁效应,全市18个区(县)都成立了节水办公室,节水已成为一项重要政府职责开始全面履行。
由于过去多龙管水,节水工作条块分割,天津没有统一的节水规划和目标,政府宏观调控缺乏科学依据。天津市节水办把编制节水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牵头组织市各有关部门编制完成了《天津市建设节水型社会规划》,确定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总体目标:力争到2010年,全市基本建成节水型社会,市中心城区和12个区(县)城区建成节水型城区,所有区县建成节水型区(县)。同时,还编制了城市节水目标导则、再生水利用等一系列配套规划,把节水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序列。
天津市把统一调配全市水资源作为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重要手段,逐步建立起一套总量控制、指标管理、计量收费和超计划累进加价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依据全市水资源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市水利局统一调度和配置本地水、外调水和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确定全市总用水量。市节水办把全市总用水量进行分解,确定各地区、各行业的用水指标,实行“日指标,月考核”。自1999年开始,天津市已连续5次调整城市供水计划,全市计划用水考核率达到95%以上。
注重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政策引导,在工业上,天津市制定了《天津市节水型企业(单位)标准》,加大资金投入,扶持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在生活上,制定了《节水型居民生活小区标准》和《居民生活小区节水型用水器具改造规划》,规定居民小区必须安装节水型器具,建设中水回用设施,实行分质、分类供水。在市场上,实行用水器具和设备市场准入和认定,从源头上杜绝不符合节水标准的高耗水产品进入市场。目前,全市节水型器具普及率达到40%,2001年后新建的1692万平方米居民小区节水型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在建设项目上,市政府印发《建设项目用水计划管理规定》,明令新建工农业建设项目应符合低耗水、低污染要求,对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水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批;建设项目节水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和验收。市建委颁布《住宅中水供水系统建设规定》,要求新建住宅必须建设中水设施。天津开发区制定了《免缴污水处理费的单位认定暂行办法》,规定凡是污水排放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和进行污水回用的单位,均可免缴污水处理费;出台了《使用新型水源暂行办法》,规定企事业单位使用深处理的再生水价格可比自来水便宜20%。通过政策引导,去年天津开发区再生水利用量占全区总用水量的1/1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0%,高于全国52%的平均水平;万元产值取水量6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2。
启示之三: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市场调节机制,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用市场手段优化配置水资源,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特征
随着干旱缺水矛盾的日益突出,天津市发现靠单一的行政节水手段难以深入推动和落实,必须发挥市场在节水中的配置作用,通过水权有偿转让,才能调动全社会节水的积极性。市节水办把确定水资源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作为明确初始水权、实现用水指标转让的重要依据。由市发改委直接下达《天津市节水用水计划》,明确18个区(县)和各行业的水资源使用指标,建立起水资源宏观控制指标。去年,市节水办与市技术监督局编制了城市生活用水、工业产品用水和农业用水等3个地方标准404项定额并颁布实施,建立起全市水资源微观定额指标。
过去,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天津节水部门一直认真履行计划用水、厉行节约用水职责,没有想过要在市场上做文章。水权、水市场理论的提出,对天津市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他们积极探索行业水权转让有效途径,将蓟县于桥水库农业和城郊菜田引滦水指标转让给城市用水,每年从水价中提取补贴资金900多万元,用于节水工程建设和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将北塘水库扩建为城市用水水库,塘沽区政府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原灌溉区节水设施建设和种植结构调整。探索农业水权转让,潮白河初始水权分配工作正在加紧进行;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50多名农民赴外地学习农业水权转让经验。探索内部水权转让,天津钢管公司、大港石化等一批企业,把用水、节水指标分解到车间,纳入成本管理,核算到人,做到节奖超罚,有偿使用。
多年来,天津市一直坚持节水与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实施,促进水资源由用水效率低向用水效率高的产业流动。对造纸、印染等一大批高耗水企业,进行压缩、淘汰和并转;对用水效率高的企业,在嫁接改造、资金投入和水资源分配等政策上给予倾斜,近几年全市投入1.1亿元,完成节水技术改造200多项,节水50%。目前,天津已形成以电子信息、汽车等六大优势产业为支柱的节水型工业产业结构,耗水量大的产业占经济结构比例大幅度下降。压缩经济效益低的小麦和耗水量大的水稻种植面积,增加棉花等耗水量少的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鼓励奶牛、生猪等养殖业特别是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大幅度提高洗浴等特种行业用水水价,鼓励服务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用水效率。
注重发挥水价在节水上的杠杆作用。1997年以来,天津市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先后6次调整自来水价格,居民生活用水由每吨0.68元调整到3.2元,工业用水由每吨0.95元调整到4.6元,对超过用水指标部分加价收费。农业作为节水重点,打破农业和农村用水包费制,推行按计量收费。
启示之四:建立节水法制规范机制,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保障。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通过立法形式,才能保证建设目标的实现
自1997年以来,为缓解水资源紧缺形势,天津市政府先后发布5个节水通告,出台26项节水措施,动员全社会行动起来节约用水。目前,天津已颁布实施了《天津市节约用水条例》《取水许可管理规定》和《城市排水和再生水利用管理条例》等近20件有关节水的法规和规章,节水法规体系逐渐形成。同时加大节水执法力度,依法对洗车业、洗浴业、建筑施工临时用水进行专项治理,有效打击了违法用水行为,增强了全社会依法节水意识。
启示之五:建立节水科技创新机制,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是水利部门的基本任务
多年来,天津一直高度重视科技节水工作,科技节水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目前,由市节水办牵头,联合工业水处理、海水淡化利用等一批国家级节水技术研究机构,正在组建“天津市水研究中心”,搭建非常规水资源和节水科技创新平台。加大节水科研投入,去年,市科委下达科研经费1455万元,支持19项节水技术研究;市政府拿出5000万元用于海水淡化和再生水利用等项目研究;市节水办拿出1000多万元用于节水等科技攻关。“十五”期间,全市节水科技投入近1亿元,建设了海水淡化、工业循环冷却水、污水脱盐等一大批国家级节水科技示范项目。去年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的节水科技园,将成为节水器具研制开发、生产检测和中试的生产基地和推广中心。
巨大的科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