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引领中国水利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编者的话:一年一度秋风劲,神州又闻鼓乐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55华诞的喜庆日子里,举国上下,一片欢歌。
伴随着祖国前进的脚步,新中国水利走过了55个春秋。55载艰苦奋斗,共和国水利沧桑巨变。跨入新世纪,中国水利人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走出了一条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为新中国水利续写着崭新的篇章。本报今起推出《水利新歌——献给共和国55华诞》系列述评,分别从理论探索、实践成就和发展展望的角度,展示新世纪水利人的新探索、新实践,描绘新世纪水利人心中的新蓝图。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走过55年历程的新中国水利,正是在不断创新和不断完善的治水理论指导和推动下快速发展和前行的。
跨入新世纪,中国水利人在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指引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总结以往治水经验和成就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水利面临的宏观形势和客观环境的变化对水利提出的新要求,针对目前我国存在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严重等四大水问题,创新治水理论,引领中国水利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创新治水理论——
时代的呼唤,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需要破解的历史课题各不相同。
理论,就是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科学回答。一个理论的提出,总离不开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可持续发展治水理论,正是在新旧世纪交替、水利面临众多现实问题的宏观背景下,为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应运而生的。
提起’98大水,人们至今记忆犹新。那惊心动魄的抗洪场面,仍历历在目。可以说,一场大水,影响深远。它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多亿元。这无疑是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创。
大水过后,中央及时出台了15号文件,作出了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提出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的32字政策措施。从此,国家在七大江河和重要城市展开了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
放眼中国的江河,人们发现,一些地方已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特别是北方的众多城市水危机的警报频频拉响。全国600多个城市,有400多个严重缺水,有的不得不采取停产或定时限量供水。令人忧虑的是,在南方丰水地区,因河流和湖泊污染严重,人们也是“守在水边没水喝”,只能望水兴叹。
更令国人感到惊心的是,素有“中华民族母亲河”之称的黄河,频频断流,而且断流时间越来越长,断流范围越来越大。有人惊呼:如此下去,这条哺育了中华儿女、奔腾了亿万年的大河,将走向消亡。因缺水,各地生产和生活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事例比比皆是,由此引发的生态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北方地区沙尘暴频繁发生,并多次袭扰北京,给首都及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所有这些对中国未来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的水问题,摆在了当代中国水利人的面前,等待着答案。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满足社会发展五个方面的需求:首先是人居用水安全,这是人们享有生存权中的最基本权利,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同时还要满足防洪安全、粮食安全、保证经济发展安全、保护生态安全的需要。中国当代水利人深感肩负责任的重大。
水利工作,必须置于国家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认识和把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逐步走向完善;国家提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些形势变化为水利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和机遇,也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作只有适应这些变化,才能求得更大发展。
放眼全球,改革是当今世界水利发展的普遍趋势。20世纪下半叶以来,日益严重的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困扰着世界许多地区。面对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人类生存环境破坏加剧。2000年3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世界水论坛和部长级会议上,来自世界各国的113位部长在《海牙宣言》中一致呼吁,要改变水危机现状,必须摆脱传统的水资源政策,开拓新思路。为此,世界各国政府纷纷行动起来,制定相应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新战略。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新时期,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按照传统的以建工程为主要特征的治水思路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作方式方法,已无法解决现实中的诸多水问题。必须根据国家宏观形势和客观环境变化,以及全球的发展趋势,调整思路,用全新的理念,寻求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治本对策。
——时代呼唤治水理论的创新。
创新治水理论——
重塑人水关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创新过程就是对实践经验进行不断的科学总结,借鉴古今中外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对既有理论继承发展和扬弃并上升为新的理论的过程。没有继承的理论是无源之水,没有发展的理论就没有活力。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是以解决人与自然关系为前提的,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水平和能力,标志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程度。这为当今全面评价和认识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
放眼世界,绿色经济、绿色GDP,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全新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
总结中国治水实践,无数的事实证明: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任意改造自然,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必然遭到大自然的猛烈报复。’98大水、黄河断流、北方沙尘暴等问题,都与人类侵害自然、过度索取有关。
水利工作者在理性思考和探索中发现:破解中国现实中存在的“四大水问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看,实质上都是回答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是“人定胜天”还是“人天和谐”,是追求眼前利益还是立足可持续发展,是片面强调生活、生产各自用水还是统筹考虑协调兼顾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最终将决定中国治水之路走向何方。
人类必须调整自身行为,减少对大自然的干扰和侵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水利而言,要重塑人水关系,实现人水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是中国当代水利人在总结人类历史发展和治水经验教训中的深刻认识,由此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治水论断:“治水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要转变对水的认识,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特别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要调整水利工作重点,在抓好水资源的开发、治理、利用的同时,着重搞好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配置”,“要把生态用水放在重要位置”等等。其中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新的理念,为破解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水问题”找到了答案。
给洪水以出路。这是解决洪涝灾害问题的核心要点,它带来了新时期防洪工作思路的重大调整,实现了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从无序、无节制的人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的人水和谐;由过去的“洪水入海为安”转变为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注重雨洪利用,实现洪水资源化。
建设节水型社会,从体制和机制上入手,利用行政、工程、经济、技术等多重手段,全面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这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
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这是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措施,也是对过去水土保持工作思路的重大调整。近几年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等正是这一思路下的具体举措。
发展绿色经济,严格排污权管理。这是从源头治理水污染的根本性措施,彻底避免走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中国当代水利人创新治水理论,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使中国水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创新治水理论——
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管理体制和机制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水利工作的根本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的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的水管理体制将城市与农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供水与排水等进行分割管理。这种“人为分割”“多龙管水”“政出多门”的体制,存在着诸多弊端,成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严重障碍。改革水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改革就是调整和变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任何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变革,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归根结底,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它就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水利发展到今天,体制性障碍已经成为影响事业发展的一个桎梏。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改革水的管理体制”,如何构建中国水管理体制框架,成为摆在当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