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中心
  • 建设管理
  • 防汛抗旱
  • 水政水资源
  • 水生态文明
  • 政务公开
  • 业务专题
  • 水利视频
  • 政务服务
  •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区水利
    让城市从容面对疾风暴雨
    供稿:  ‖  来源:邵柳斌   ‖  发布时间:年月日  ‖  查看791次  ‖  

    让城市从容面对疾风暴雨


          前不久,一些城市不堪暴雨袭击,纷纷“泡”入水中,城市水灾问题随之浮出水面,引发热烈讨论。暴雨洪水,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现象,我们还左右不了。但解决城市水灾问题我们却可以有所作为。我们今天请大家给城市支招,希望城市能在暴雨洪水面前坚强起来,从容起来,希望市民不再受雨洪之苦。

      专家观点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  金磊

      为了让城市远离自然灾害的阴影,政府必须从“体制、机制、法制”三大支点上去关注城市综合减灾体系建设。在正视城市事故灾情现状的同时,探寻城市安全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事件扩大化的趋势。
      城市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有制度保证,城市应急预案必须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及城市发展战略中。事实上,对于城市防灾规划及其预案研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有某些局部要求,现在看来要求更明确,内涵面也要扩充,对于灾害的界定应更清楚,所以编制城市防灾应急预案十分必要。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李宇军

      对于城市政府的职能来说,应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空间。现在好多政府都是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的任务,所以在社会、环境方面就考虑的少一些。这是一个误区。因为发展城市经济主要还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经济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
      一些城市在建设中并没有考虑到对雨水的充分利用,而下雨的雨水都是随着下水道流走了。如果我们要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考虑到对于雨水的收集和利用,一方面可以缓解缺水问题;另一方面,在洪水到来的时候,也可以增加这种蓄水能力。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博士  袁晓勐

      在暴雨中,一些城市的一些基础市政设施如给排水没有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原因是多方面的,设施陈旧老化、容量不足,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与城市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和城市建设方针有关。很多城市的政府投到更好看的项目中去,忽视了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安全的基础设施。一个城市要以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为根本出发点,这是我们城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城市面临的突发事件很多,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实际上,在城市规划中还应该包括一个容灾,即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经受它的打击。现在城市的减灾、防灾、容灾并未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中,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如何应对城市型水灾害  

      今年7月,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相继遭受大暴雨袭击,一时间城市防洪与应急管理再次成为媒体与公众关注的热点。其实,近几年来国际上特大城市水灾事件也是频繁发生,并显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城市型水灾害的减灾对策已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课题。

      1982年7月23日日本长崎大水灾,第一次使人们建立起了“城市型水灾害”的概念。今天,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洪涝的水文特性与成灾机制均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城市型水灾害显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城市人口资产密度提高,同等淹没情况下损失增加;城市面积扩张,新增市区过去为农业用地,防洪排涝标准较低,而洪涝风险较大;以往城外的行洪河道变成了市内的排水渠沟,加重了防洪负担;城市空间立体开发,一旦洪涝发生,不仅各种地下设施易遭灭顶之灾,高层建筑由于交通、供水、供气、供电等系统的瘫痪,损失亦在所难免;城市资产类型复杂化,水灾之后即使洪水退去,诸如计算机网络的破坏等所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恢复更加困难;城市对生命线系统的依赖性及其在经济贸易活动中的中枢作用加强,一旦遭受洪水袭击,损失影响范围远远超出受淹范围,间接损失甚至超过直接损失;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排水系统改善,径流系数加大,使河道洪峰流量成倍增加,洪峰出现时间提前,已有堤防的防洪标准相对降低;由于城市气温高、空气中粉尘大,形成所谓城市雨岛效应,即出现市区暴雨的频率与强度高于周边地区的现象;大规模城市扩张阶段,往往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局部水系紊乱,河道与排水管网淤塞,人为导致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下降;城市防洪排涝的安全保障要求大为提高,而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难度加大。这些变化表明,现代城市面对暴雨洪水显得更为脆弱。除非随城市的发展同时增大治水的投入和管理的力度,否则必然会出现水灾损失急剧增长的恶性局面。

      城市型水灾害对传统的治水理念与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经济技术实力的增强、对自然演化规律认识的深入、人类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等,又为实施城市治水新对策创造了条件。

      主要对策包括: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的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形成雨、污分流系统,在保障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选择防洪标准,适度承受一定的风险,以综合治水带动城市功能、环境、景观的改善;采取各种雨水渗透与雨水蓄滞措施,以立法形式要求新建、改建小区必须设置相应容积的雨水调节池,改变让雨水尽快排入河道的传统思路。调节池中储存的雨水可在洪峰过后排入河道,或作为绿地浇灌和城市清洁等用水;对扩大行蓄洪能力之后仍可能泛滥的洪水,要靠平时的防灾准备与应急时的警报、避难系统来减轻灾害的损失。为此,需要建设防灾减灾信息系统,对水灾风险进行评估,以风险图的形式向社会公布评估的信息,以便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灾害来临时能够及时准确获得灾害警报,采取有效的避难救生措施,减轻灾害的损失;进一步健全水灾应急管理体系,科学制定防汛应急预案;由于应急预案的实施需要短期紧急调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此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相关单位的责任义务与协调机制,以及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

      程晓陶 (作者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所长)
     

       让城市不再怕水淹

      今年7月10日暴雨袭击北京,两天后雷雨狂风袭击上海,两市不同程度地受灾。两场灾害再次暴露了我国大城市的脆弱性,也提醒人们,以“地上交通瘫痪、汽车损害激增、地下设施进水、财产受损”为特征的“现代城市水灾”已“登陆”我国大城市。

      目前,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致灾因子加强,承灾体变弱,在自然灾害面前,大城市显得非常脆弱。那么,如何把现代化的大都市建设成不怕水的城市呢?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有以下对策:

      采用合理的城市雨洪计算方法,提高城市排水标准。目前我国的排水计算大多采用陈旧的产水模数方法,无法正确反映城市地表的产汇流变化,如果能够应用现代的水文学或水力学的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在设定的降雨和地面环境条件下积水的位置、面积和积水深度,可以作为城市排水设施的设计基础。目前我国城市排水的标准很低,换算成降雨频率大多只有10年一遇左右,而我国大城市的防洪都达到了100年一遇~200年一遇的标准。可以说:我国的多数城市相对于江河洪水是比较安全的,但是相对于城市暴雨是很不安全的。目前,在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排涝规划中已经将城市排涝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恐怕今后还要进一步提高才行。

      增加城市对雨洪的调蓄能力。城市对雨洪的调蓄能力不足,使得雨水四溢,泛滥成灾。增加城市雨洪调蓄能力的措施有很多:

      一是拦蓄各自管理范围内的降雨。每一个庭院、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小区都建设相应的蓄水池,拦蓄雨水。除减少地表汇流外,还可以将蓄水作为绿化和清洁用水。日本已经规定每开发1公顷土地,需要建设50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池。二是利用屋顶集雨。对于大型建筑物,利用屋顶集雨,还可以防晒,降低夏季室内温度。还有的大型建筑物收集屋顶雨水,经过处理后作为室内空调用水。三是降低运动场、学校操场、公用绿地、公园的地面高程,遭遇暴雨时将其作为蓄洪池,雨后排干恢复原有功能。为了保证蓄水时的安全,水深不超过半米。我国的传统是将绿地、花坛高于地面设置,降雨时不但起不到雨洪调蓄的作用,其范围内的降雨还要流到周边道路,加剧洪涝灾害。四是开辟城区大型分滞洪场地,平时作为公共活动场所,如赛车场、赛马场、足球训练场、练车场、野生绿地公园等,暴雨达到一定强度时作为蓄滞洪区启用。五是建设地下水库。在广场、运动场、停车场下面建设地下水库,利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作为水库调蓄雨水,雨水也可以再利用。六是建设大型地下河。东京、大阪等大都市,已经建设了长达数十公里,直径10余米的大型地下河,用于拦蓄城市雨洪。所蓄雨水可以排至下游,也可以再生利用。

      增加地面的渗透能力,降低地表的产流量,同时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采用的措施有:

      铺设透水路面。对道路、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铺设可以透水的路面,降雨落到路面后很快渗入地下,减少地面径流。但是要注意透水空隙不能太小,防止堵塞失效。

      采用渗水管道。对大型排水管道采用可以透水的多孔

                  
    上一篇: 张金如厅长到杭州、湖州等地调研水处理技术
    下一篇: 水利部印发两标准规范水管单位合理定岗
    版权所有 湖州市水利局   联系电话:0572-2667910 网站地图
    浙ICP备10016985号-1    公安备案号:33059102000029 网站标识码:3305000011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当前在线 人 今日访问IP: 个  
    .MSSQL版本TM
    微 信
    微 博
    Copyright Right©2008-2013 Pow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