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浩辉在全国水利工程水价改革会的讲话
全国水利工程水价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
水利部副部长 翟浩辉
(2004年7月30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年4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国办发[2004]36号,以下简称《通知》)。这是我国水利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对全面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水利部召开这次全国水利工程水价改革座谈会,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分析当前水价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水价改革的具体措施。
多年来,水利工作特别是水价改革工作得到价格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部门之间的配合十分和谐。去年,为贯彻落实《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水价办法》),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在陕西西安联合召开了全国水利工程水价工作会议,对推进水利工程水价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次座谈会,是进一步研究落实《水价办法》和国办36号文件的具体措施,更好地推进水价改革工作。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和汪恕诚部长,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水利事业的价格主管部门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地感谢,向水利系统从事水价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诚挚地慰问。大连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作了很好地安排。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和出席此次会议的同志们,向长期关心、支持水利工作的大连市委、市政府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地感谢。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当前的水利形势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十分重要的一环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针对我国一些行业和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增幅过大,煤电油运供应趋紧,粮食市场波动等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房地产和土地市场管理,适时调整货币信贷政策,加大经济运行调节力度。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目前,这些宏观调控措施正在发挥作用并初显成效。
水利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各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在今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明确要求水利工作要加强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切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温家宝总理强调今年水利工作要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二是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继续取得很大进展。南水北调由规划转入顺利实施;淮河临淮岗、嫩江尼尔基、广西百色、宁夏沙坡头、四川紫坪铺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长江干堤基本修完修好,全国江河及病险水库进一步得到治理和除险加固。三是农村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通过大型灌区“两改一提高”措施的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畜饮水工程取得了巨大成绩,淤地坝建设、牧区水利、小水电代燃料等亮点工程进展顺利。近几年来,中央投资100亿元解决了全国农村5300万人口饮水困难。四是水利管理和改革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的突破,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初见成效。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水利部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相继在甘肃省张掖市、四川省绵阳市和大连市开展了节水型社会的试点,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五是法规建设得到加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自《水法》颁布实施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水利的法规和部门规章,为依法行政提供了基础。
二、认清水价改革形势,积极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
今后的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也是不断促进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转折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水资源是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和重要的环境资源,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中央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同时指出:“我们要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把工作抓得紧而又紧、做得实而又实”。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为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水平的1/4,而且地区间和年际间分布严重不均衡,北方和沿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尤为突出,用水浪费和水污染进一步加剧了缺水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短缺问题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中国的水资源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把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优化配置水资源,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是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贯彻节约保护资源基本国策的战略措施,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经济手段是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
资源配置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市场方式,一种是计划方式。在以市场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中,资源配置主要通过价格机制来进行,价格机制起主要作用。优化配置水资源和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必须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水价制度,用价格这一重要的经济杠杆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用水。温家宝总理曾强调指出:“要研究水价改革,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过去的20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在自然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调节作用,水价在水资源的节约、配置、保护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水资源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造成水资源形势严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价格机制对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价改革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水价改革工作做过批示。《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调动全社会节水和防治水污染的积极性”。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把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的水费计收方式作为水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去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联合发布了《水价办法》,标志着水利工程供水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的轨道。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通知》,第一次对水资源各个环节的水价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标志着我国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调节水供求关系和防治水污染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意义深远,作用重大。
(三)水价改革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近些年来,在价格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各单位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并总结了可供大家借鉴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价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继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联合发布《水价办法》后,各地积极行动,认真贯彻落实《水价办法》,积极推进本地的水价办法和水价改革政策。湖南、云南、湖北、广西等省区相继出台了本地的水价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山东、江苏、陕西等省出台了《水资源费征收办法》。一些地方正在积极研究和协调水价调整的具体方案。
二是水价管理方式形式多样。一些地方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水价管理方式,如山东省下放审批权限,实行按单个工程审批水价;吉林、新疆、四川等省实行了分地区水价。一些地方改革单一的政府定价方式,试行政府指导价或民主定价,使定价方式更加灵活。一些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地区,逐步实行政府指导价,末级渠系实行民主定价。
三是科学合理的计价制度逐步推进。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和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丰枯季节水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