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补水:如何从应急走向常规
明天,7月25日,实施“引察济向”生态应急补水整一个月了。这是自2000年以来的5年中,继国家成功实施塔里木河、扎龙湿地、引江济太、南四湖、引岳济淀等生态补水后,又一次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生动体现。
回首这5年,一次次生态应急补水每每成为社会关注的亮点。
因为有了生态补水,塔里木河下游360多公里断流河道重现“绿色走廊”,黑龙江扎龙和吉林向海严重萎缩退化的湿地又成了丹顶鹤的乐园,华北明珠白洋淀烟波浩渺喜看苇绿荷红……
失而复得的美好环境能长久驻足吗?人们在感念着生态补水的现实意义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生态补水,如何从应急走向常规。
生态补水,水从哪儿来
在当前工农业生产用水都很紧张的情况下,生态用水从哪儿来?能长久保障吗?
在过去几十年中,我们一直强调生产和生活用水,没有考虑生态用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水量逐渐增大,加上过度用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气候干旱等,使生态恶化问题凸现。还水于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是工农业生产过多侵占了本来就属于生态的水,那么,应该将水退还给生态。如何退?从长远看,必须明晰水权分配,必须走建设节水型社会之路。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流经青海、甘肃和内蒙古,其中甘肃的张掖市是沿途的用水大户,因而是黑河分水计划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按照国务院批准的《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实现黑河全干流通水,黑河必须向下游新增下泄量2.55亿立方米,意味着张掖必须相应削减引水量5.8亿立方米,相当于压缩60万亩耕地的用水量。2002年3月,水利部把张掖市确定为全国第一个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试点。在试点中,张掖通过建立新型的水资源管理运行机制,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构筑了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因而实现了减水增收,为长久稳定的分水奠定了基础。
如果是工农业生产用水侵占了生态水,当走黑河张掖之路;如果没有过分侵占,人们也当约束自身的行为,未雨绸缪。
与此同时,水权的研究,特别是生态水权的确立,当是生态补水的不竭之源。关于水权,许多地方都在开展研究并积极实践。前不久,由水利部、松辽委和辽宁省水利厅共同完成的“辽宁大凌河水资源使用权初始分配实施方案”研究,就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用水,并提出了自然水权的概念。相信这项研究对水权制度建设将大有裨益。
生态补水,钱由谁来出
综观生态补水项目,无一例外都是通过水利工程远距离输水或调水,有的跨流域,有的跨区域,少则三四百里,多则上千里。补一次水成本很高,要数百万元甚至数千万元。就是水源很近的“引江济太”调水也投入了2000多万元成本。
经济社会的发展,用水量剧增,旱灾对生态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水利部提出了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的新思路,即从过去主要为农业服务转向为包括生态在内的整个经济社会服务。因此,生态抗旱成为新时期抗旱工作的重头戏。而生态抗旱不同于农业、工业抗旱,它带来的主要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的生态补水倚重于政府投入,然而政府的投入毕竟有限,生态补水面临资金困难。
例如,负责向扎龙湿地补水的黑龙江省中部引嫩工程管理局,要从150公里外的嫩江取水并进行渠道维护,每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几年来,他们为扎龙湿地补水的成本已高达3000多万元,扣除水利部和黑龙江省政府10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还有2000多万元的资金缺口,尽管向区内因供水受益的苇农和渔民收取部分水费,但每年不足100万元,难敷缺口。如此重负供水企业难以承受,长期下去将造成工程失修,引水能力下降,无法承担湿地补水任务。
生态是政府的,也是社会的。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指出,目前国际通行的做法是,政府投入生态系统维护经费,产生经济效益后,由受益者提供对投入的补偿,使政府投入成为有源之水。就扎龙湿地的补水资金问题,吴季松认为可采取三个“一点”,即受益者交一点,保护区管理局投一点,国家补一点。他进一步解释,一是实行市场经济规则,由从事苇业和渔业生产的受益者付费。二是调整保护区产业结构,保护区管理局适度经营获得收益。三是所余资金缺口由黑龙江省政府和齐齐哈尔市政府联合解决,可设立生态基金。
生态补水,需建立长效机制
5年来的生态应急补水,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等手段实现。建立长效机制,增加可预见性,使生态补水从应急走向常规调度,是人们的共同愿望。
生态补水虽有5年实践,但仍有许多方面尚需完善。比如调度手段单一,统筹协调尚需加强。水资源调度过于倚重行政命令和政府扶持,尚未充分运用协商机制、市场经济引导等辅助手段。还有,调度的制度化有待加强,为此要在水资源调度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上下功夫。
专家指出,建立长效机制,必须抓体制和机制建设,要有组织机构保障和资金保障。建立长效机制,必须要体现在水资源综合规划里,要把水生态保护需水规划作为重要内容,并落实好规划。同时,必须加强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的研究和制订。从流域和区域配置的角度,统筹考虑、及早预测、合理规划各地的生态环境需水与补给,让应急调度走向有预测、有计划的常规调度。
从应急到常规的路还有待时日,但我们已有了好的开端,有了好的思路,相信我们的水生态环境将越来越美。
来源:中国水利报 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