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人民网:水利安全管理,一个迫在眉睫的话题
2004年6月14日
长期以来,人们对水利工程的观念是重建设轻管理。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后续管理,水利工程逐渐被自然和人为损害,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一些投资巨大的水利工程提前破损,补了又补,成为资金的“无底洞”
水利安全管理,一个迫在眉睫的话题
农民在海堤外围垦后所挖的一片鱼塘
1 水利工程是个“无底洞”?
2003年9月,广东省“十项民心工程”正式启动,其中水利工程占三项。在这三项水利工程中,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包括365个工程项目,投资总额高达539亿元人民币,是水利工程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考察北江防洪工程时明确指出,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水利工作关系全局,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人民财产安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目前,广东有水利工程数万宗,其中,水库6544宗,总库容有406.05亿立方米;引水工程54314宗;流量为1594立方米/秒;水闸5383宗;固定机电排灌站有26220处、108.79万千瓦;江海堤防有4322条,堤长15982公里;水电总装机461.54万千瓦;固定机电排灌站有26220处,109万千瓦;打井19941眼;水利固定资产达117亿元。广东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工程体系。
然而这个捍卫着数万人和数万亩耕地的水利体系问题和隐患却是接连不断:第一,3300公里的江海堤防有9成以上未达标。第二,穿堤建筑物多,且建设年代久远,存在隐患很多。第三,堤防基础差。北江大堤有半数以上是强透水地基堤段,亟待处理。第四,病险水库众多。全省有大型水库32宗,病险的有7宗;中型水库284宗,病险的有85宗;小型水库6240宗,病险的有5689宗,人们称这些病险水库如地雷,随时都有可能爆炸。
最让人担忧的是,虽然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除险加固,但问题依然不断出现,洪水仍然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一些大堤历史久远,基础相对薄弱。工程后续管理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我们从北江大堤的历史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始建于宋朝年间,形成于解放初的北江大堤,是全国七大重点堤围之一,捍卫着广州、佛山和清远3市14个县(区)700多万人口、100多万亩耕地,保护区内工农业总产值3000多亿元,区内一大批铁路、公路、机场等重要设施。北江大堤是经济发达的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防洪屏障。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堤防出现许多严重的质量问题,历史上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除险加固,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982年大洪水后,1983—1987年的大规模维修。那一次,芦苞水闸被拆除重修,共投入9000多万元;1990—1994年又投入6000多万进行加固处理;1997年洪水后再进行除险加固。往后每年都投入资金进行加固,但问题仍然得不到根本解决。此次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又把北江大堤列为重点建设项目,投入25.45亿元,主要对63公里的大干堤按国家1级堤防标准、百年一遇防御能力进行整治。沿线30座穿堤建筑物进行重建、加固或封堵。“两涌一河(西南涌、芦苞涌和白泥河)”121.8公里河道、左右两岸229.6公里沿堤按4级堤防20年一遇防御标准整治加固,整个工程计划4年完成。
经过此次达标加固后的北江大堤,真的能像计划的那样成为名副其实的珠江三角洲坚实的防洪屏障吗?真的能变成一条美丽的绿色长廊,永保安澜吗?对此,水利专家表示,只要加强规范管理,按照科学规律和实际经验排除隐患,有关部门加强执行力度,还是可以做到安全防范。
2 几堆垃圾,也许就会成为决堤的原因!
2001年夏季,广东在几场连续的暴风雨中损坏大中型水库64座、江海围堤103.8公里、护岸1062处、水闸927座,灌溉设施3899处,水文监测站31个,机电泵站264座,水电站101座,冲毁塘坝1987座,损失高达7.19亿元。水利专家认为,这些损失,很多都是因为管理不善而直接或间接造成的。
记者在“八五议案”水利样板工程———湛江市雷州南渡河大堤上看到,本来可以通车的堤顶坑坑洼洼,有的路段已经寸步难行,堤顶、堤坡上到处都是成堆的垃圾,牛在大堤上随意地啃草皮,附近居民甚至还在大堤内坡修葺了很多坟墓。据了解,这座大堤是本次城乡防灾减灾工程中需要进行加固的工程之一。
广东省很多海防大堤周围本来都种有红树林,除了有防风、防潮、防浪的作用,还能加固水土,保护大堤的安全。可是近年来附近的居民为了在大堤下开塘养鱼、养虾,把成片的红树林砍倒,使海防大堤缺少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而由于红树的生长会使土壤呈弱酸性,在红树生长过的地方,鱼、虾是养不活的。还有些地方的做法是挖堤脚补堤身,使得有些地段的河堤水下的部分有如“悬空”!在茂名化州,甚至在大堤上发现几层高的楼房!
原广东省水利厅总工程师、现水利工程专家咨询组专家刘瑞祥在谈到水利工程的管理时痛心疾首地说:“工程建设好以后要是管理不善,会出大问题。南渡河大堤是‘八五议案’的样板工程,可是现在,一座好好的大堤变得破破烂烂,看了令人心痛!而且这种现象在许多堤坝都出现过。”
原珠江水利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董兆英介绍说:“很多事情看上去很小,但是破坏性却很大。举个例子,如果人们把垃圾都倒在河堤上,在加固河堤时,这些垃圾就被埋在河堤之下。垃圾最容易孳生老鼠、白蚁,老鼠洞和白蚁洞往往是渗漏和管涌的罪魁祸首。洪灾绝少是因为洪水从堤坝的顶上漫过造成的,大多是因为堤坝上有渗漏和管涌把堤坝冲垮造成。几堆垃圾,也许就会成为决堤的原因。”
3 建设和管理要并重
广东省的水利建设投资额是全国最高的,水利部已经准备将广东治水的经验向全国推广。但有关专家表示,水利工程要建设,更重要的是建设好后要管理好!原广东省水利厅副总工程师、现水利工程专家咨询组专家茹建辉说:“水利工程的规范管理必须提上政府的工作日程。有关单位要像抓建设工程一样抓后续管理,建设和管理要并重!”
有关水利专家指出,广东的水利工程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水利工程在建设时轰轰烈烈,建成后的管理却显得有气无力。大部分水利工程都是因为疏于管理、管理不善导致乱围、乱建、乱堆、乱放、乱占等现象,许多隐患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排除,致使工程遭到损坏,不能很好发挥防洪保安作用。因此,年年加固,年年担心。此外,工程基础条件复杂;先天不足,遗留后患;高度、宽度不够以及在设计过程中对规范问题的认识不统一等原因,使工程在除险加固时不能彻底排除隐患。水利专家不无担忧地指出,如果仍然重建设轻管理的话,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将会在10年后再次进行除险加固。
据知情人士透露,有些地方的水利工程管理者在发现问题以后,由于缺少维修、维护的资金,干脆不作处理,等到问题比较严峻了,申请由国家一次性拨款进行全面加固。专家认为,只要每年的维护资金能到位,保证发现问题能及时解决,其实不用对工程进行多次加固。而维护资金比加固资金要少很多,这样做实际上会节约大量的资金。
另外,记者了解到,有些地方在建设水利工程时标准定得很高,要求兴建的都是能抵抗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大洪灾的大工程。专家指出,大工程对资金的要求很高,任何一个环节的资金不能到位,工程质量都难以得到保证。为保证质量,一口气上不如分次分批提高标准,实事求是,把标准放低些,以后再逐年加高、加固,这样资金更容易到位,工程质量也能得到保障。
4 东改工程是个好榜样!
董兆英说:“水利工程的建设从一开始就要注意规范管理。在招标上一定要公开化,透明度一定要提高,暗箱操作必然会出问题。招标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现在很多地方采取的是最低价中标的办法,施工单位要利润,只能在材料上做文章。东改工程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
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改造工程(以下简称东改工程)是一项总投资额达49亿元的巨大工程,已于2003年6月圆满完成。令人振奋的是,东改工程自2000年8月动工以来,无一例违纪违法案件,无一例群众上访事件,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水利部的赞扬。东改工程也被誉为“阳光工程”。
从东深供水工程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探索出一条把城乡防灾减灾水利工程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样板工程的路径:第一,把好决策关。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第二,建管并重。主要包括工程的管理和经费的管理。工程的管理是对建设过程中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以及建成后对工程、设备的管理;经费的管理主要是要建立有效的机制,保证资金用到实处,同时要落实管理经费,确保管理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需要。第三,修建水利工程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应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第四,大力推广“四制”,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以质量至上、安全第一的态度倡导阳光作业,杜绝豆腐渣工程。第五,不要把除险加固标准定得太高,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六,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对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干部和职工进行精神或物质奖励,树立典型,向典型学习。第七,重视党建工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广东省委、省政府对这次“十项民心工程”高度重视,建设的决心很大,抓得也很实,领导和群众的积极性都很高,要求也非常迫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专家呼吁,水利工程建设不能重建轻管,一定要建立起健全的管理体制,把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搞清楚、解决好,才能保证水利工程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安全工程”。
因围垦建筑,深圳河西堤海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