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汛江河之四:问汛太湖
2004年6月7日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流域内城镇密布,有特大型城市上海,有杭州、苏州等大中城市,以及迅速发展的众多城镇,城市化率达60%。高度集中的财富、高速发展的经济、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等,都要求流域水利提供更安全的防洪保障、更可靠的供水保障和更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时值汛期,太湖流域各地认真备汛,并积极实践新的理念——
问汛太湖
从洪水防御走向资源管理
一
太湖流域是典型的江南河网地区,水面率达15%,流域地形周边高,中间低,河道比降小,加上流域濒江临海,因此洪涝和风暴潮一直是流域防御的重点。1954、1991和1999年太湖流域都曾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流域各地遭受严重损失。
通过实施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城市防洪和海塘江堤建设,流域已初步形成外以海塘江堤为屏障,内以治太骨干工程为主体的流域防洪和水资源调控工程体系,重要城市的防洪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提高。但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流域防御洪涝的标准仍然偏低,以现有流域防洪能力难以有效防御1999年型流域特大洪水。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太湖流域常年用水量已为流域当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近两倍,加上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因水污染造成的水质型缺水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民生活和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遭遇流域性干旱,则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将因水质型缺水而遭受重大损失。
因此,近年来,太湖流域管理局在做好流域防洪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流域抗旱和水资源调度工作,防汛抗旱正逐步实现从洪水防御向资源管理的转变。
二
从太湖流域管理局防汛抗旱办公室的防汛值班记录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组数据。虽然2000年以来,太湖流域没有出现大的洪涝灾害,但防汛值班的时间却在一年年地增加。2000年值班时间5月1日开始,9月30日结束;2001年值班时间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调水期间值班;2002年1月30日太湖流域实施“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以来,值班时间从汛期变为全年。
如果要对近年来太湖流域的防汛工作做一个回顾的话,那么,2000年以前,太湖流域防汛工作的重点是防洪;2000年以后,太湖流域防汛的重点则从防洪逐步转向在重视防洪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流域水资源调度管理的有效方式,通过水资源调度管理,保障流域防洪和供水安全,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以更好地服务于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湖流域先后在1992、1994、2000和2003年出现严重旱情,尤其是2003年太湖流域遭遇50年未遇的高温和30年未遇的干旱。但与往年相比,2003年,太湖流域各省市在感受高温酷暑的同时却没有感受到旱情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浙江省嘉兴市水利局这样介绍2003年该市的抗旱工作:因为2003年浙江省旱情非常严重,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各地做好抗旱工作,因此嘉兴市政府领导在没有得到水利局关于该市旱情汇报的情况下,主动向水利局了解旱情;让市领导意外的是,由于太湖流域实施了“引江济太”调水,因此尽管2003年嘉兴高温少雨,但该市不但没有出现旱情,而且杭嘉湖地区河网水位不降反升,河网水质好于往年。
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长孙继昌在2004年4月召开的太湖流域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这样描述2003年流域“引江济太”工作:2003年共调引长江水24亿立方米,其中入太湖12亿立方米,增加了水资源的有效供给,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供水安全,明显改善了太湖水体水质和河网水环境、水生态。据统计,引江济太受益人口超过3000万人,受益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初步估算每年减少直接经济损失10多亿元。同时,流域水资源调度和配置初步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从洪水调度向洪水调度和资源调度相结合转变,二是从汛期调度向全年调度转变,三是从水量调度向水量水质统一调度转变,四是从区域调度向流域与区域相结合调度转变。
三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03年流域以占全国0.4%的面积、3%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3%的GDP、占全国19%的财政收入。流域内城镇密布,有特大型城市上海,有杭州、苏州等大中城市,以及迅速发展的众多城镇,城市化率达60%。高度集中的财富、高速发展的经济、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等,都要求流域水利提供更安全的防洪保障、更可靠的供水保障和更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针对太湖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无疑将是太湖流域管理和防汛工作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太湖流域水利工作还存在明显的不协调、不适应,突出表现在“三低一高”,即防洪减灾能力低、水资源调控能力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高。
为尽快解决存在的“三低一高”问题,近期太湖流域水利将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强化规划和前期工作,加快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建设,全面提高流域防洪减灾和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调控能力;二是实施以引江济太为代表的流域水资源调度和配置,增加流域水资源有效供给,调活流域水体,改善流域水环境;三是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四是大力推进流域水利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流域水利现代化。
那么面对即将来临的2004年汛期,太湖流域防汛又将有什么举措呢?
太湖流域防汛部门负责人认为,据气候趋势预测,2004年夏季可能出现南北两支多雨带,南方多雨带主要位于江南南部至华南东部,热带风暴和台风接近常年。而2000年以来,太湖流域一直没有遭遇大的洪涝灾害,从太湖流域本身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看,每年都要碰到台风、高潮、暴雨,因此2004年太湖流域发生大洪水的概率在增加,但不排除持续干旱的可能。
因此对2004年太湖流域防汛抗旱工作的目标,太湖流域防汛抗旱工作会议是这样界定的: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全力确保流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重要城市、重要地区、重要设施的防洪安全,确保重要江河湖泊和大中型水库安全度汛,以流域防洪保安、水资源供给安全为主要目标,大力推进防汛抗旱工作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促进流域防汛抗旱与流域水资源调度管理的有机结合,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
为做好2004年太湖流域防汛抗旱工作,对太湖流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太湖流域防汛部门提出要重点做好六项工作:
一是及时修订完善太湖流域防汛、防台、抗旱、城市防洪及山地灾害等各类预案,高度重视太湖流域台风、山地灾害防御,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抓好应急抢险措施准备,争取早发现、早部署、早采取对策,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二是针对太湖流域水库量多面广的特点,加强水库安全管理,对病险水库要严格限制蓄水,对已加固水库要加强蓄水前的安全技术评价,同时加强水库大坝安全巡查管理,加强水库蓄水后的观测,确保水库安全运用。三是做好水资源调度和配置,保障流域供水安全。在认真总结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流域与区域引水能力,扩大引水规模,增加进出太湖水量,保障供水安全,扩大受益范围,改善太湖水体水质和河网水环境,满足流域航运、电力、渔业、旅游等行业的需要。四是认真做好规划前期工作,抓紧落实《若干意见》,统筹考虑太湖流域防洪、排涝、引水需求,完善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调控工程和非工程体系;同时要加快太湖流域海塘江堤达标、城市防洪工程、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五是加强水情测报、防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太湖流域防汛指挥系统和水资源调控与调度管理系统,促进流域防汛信息共享,提高流域防汛现代化水平。六是根据有关规定,积极筹建太湖流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朱月明
问汛太湖
未雨绸缪积极备汛
早在4月中旬防汛备汛检查中,笔者在地处太湖流域上游的湖州市了解到,该市在防汛抗旱准备上,针对水库量多面广的特点,提出为保证水库度汛安全,巡查工作要做到“四个一”,即每座小(2)型以上水库确定一名巡查员,制定一个巡查制度,发给一个巡查记录本,落实一笔巡查经费。
湖州市在水库安全度汛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只是太湖流域各省市积极认真做好各项防汛抗旱准备工作的一个很普通的事例。
落实责任,全面进入临汛状态
4月20日,太湖流域管理局在全面检查流域各省(直辖市)防汛抗旱准备情况的基础上,召开了流域防汛抗旱工作会议,认真分析当前流域防汛抗旱面临的形势,并对2004年防汛抗旱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太湖流域管理局向国家防总上报的防汛抗旱责任制明确,主要领导对流域防汛抗旱工作负总责,有关领导分工负责。
目前,流域各省市均已建立健全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针对新上任领导较多且初次负责防汛防旱工作的现状,江苏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求各级防办要通过汇报、检查工程等形式,尽快让各级行政领导掌握本地区面临的防汛抗旱形势,熟悉本地区防汛抗旱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尽早进入角色。浙江省全面落实大中型水库和重要堤防防汛责任人,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上海市为进一步增强各级行政领导的防汛抗旱责任意识,已在汛前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新的市、区县防汛第一责任人。福建省调整充实了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逐级公布了江河、水库、城市等的防汛行政首长责任人,落实了各级政府和防汛部门的职责。
完善预案,努力做到有备无患
汛前,太湖流域管理局组织修订完善了太湖流域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流域各省市积极编制修订了各类防洪、抗旱、防台、防山地灾害、城市应急供水等预案。江苏省修订完善了各项水利工程的度汛预案、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险工险段应急抢险方案和重要地区的安全撤退预案等;浙江省编制了全省重要江河、市县辖区及县级以上城镇洪水防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