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问诊水乡缺水
|
水的困扰越逼越近。 去年的大旱仍记忆犹新,新的旱情又让人无法轻松:尽管已入春季,浙东地区缺水状况依然严峻,到4月初,全省22座大型水库蓄水量占正常蓄水量的37.4%;近来,洞头县每天从温州船运调水就达1700立方米。 如影相随的水污染也让人忧心忡忡。由于污染,水乡出现了水质性缺水。据介绍,我省171个省控河段断面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全省有21.6%的河段水失去了作为饮用水源的功能。 治水,势在必行;治水,刻不容缓。 跨区供水——实现水资源平衡的“点睛之笔” 79岁的陈绍沂老人是浙江水利界的泰斗,建国以来他走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上世纪80年代还曾出任省水利厅厅长。 对于如何科学地配置水资源,这位老专家认为:必须实施地区之间、流域之间的供水转移,实现区域间水资源的平衡。 从浙江水资源的经济地理分布看,人口少、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水源丰富,而人口多、经济密集度高的浙东和浙北等地水源相对紧缺;其次,以往各地多以开发本地水资源为主,但近年来很多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用水也在快速增长,而此时本地水源开发已近饱和,不得不眼睛向外了。 事实上,跨区域调水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只有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并积累了相当的物质财富后才可能大规模地实施。像在去年抗旱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温州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历时5年,投资达40多亿元。这样大的投资,不仅需要政府有雄厚的财力,也需要利用完善的市场机制去调动社会投资、协调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而正是浙江经济的高成长,为大调水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在浙江省水利厅计划处的墙上,有一幅巨大的全省引供水规划示意图引人注目,有关专家向记者细细讲解了这幅“巧夺天工”的蓝图。 ——浙东引水,引富春江水供萧山绍兴,引曹娥江水供宁波,再从大陆引水供舟山; ——浙北,统筹考虑杭州抗咸二期和浙北引水工程,争取新安江引水工程早日开工; ——浙南温州,筹划中的有珊溪水库引水配套工程、洞头引水工程以及楠溪江引水至瓯北、永嘉、乐清等; ——浙中,加快义乌横锦水库引水工程,抓紧金华九峰、龙游沐尘水库等水源工程建设……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在不放松防洪安全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把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建设这些水源和引水工程,3年内全省优质水日供应能力将新增300万吨。 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建立准市场化的水资源分配机制 水,是具有全局和长远影响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同时它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双重属性决定了——调水,需要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参与,建立一种准市场化的水资源分配机制。 2001年,义乌曾以2亿元的价格向上游的东阳购买5000万立方米的水资源永久使用权,开创了中国水权交易的先河。今年慈溪又借助水权交易,与绍兴汤浦水库签订了36年12亿立方米优质原水的引供水合同。省水利厅专家说:就跨区引供水而言,单纯用行政手段干预,可能几年都“摆不平”,而市场的魅力却可以高效协调各方利益。 大量引供水工程建设,投资动辄10多亿元,单靠政府一家投入显然不够,而事实上包括供水、污水处理在内的水产业在国际上是投资回报率相当高的行业,只是以往这些领域基本不向其他社会资本开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的论述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社会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进入水务市场。据悉,浙江的上市公司“钱江水利”目前已成为舟山大陆引水工程的大股东,而新安江引水工程尚在论证当中,就有一拨又一拨的民营企业就投资事宜前来投石问路。 市场不是万能的,科学合理地调配水资源,必须靠政府的有形之手。比如,许多水源工程同时兼有防洪、抗旱等公益性的功能,社会资本固然可以参与,但起主导作用的还应是公共财政,包括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等社会事业亦是如此。 更重要的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从“五个统筹”的要求出发,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对全社会水资源的分配及可持续利用,进行统一规划,因地制宜指导并管理水的开发、利用、保护。在去年以来的抗旱斗争中,正是因为各级政府遵循“先生活、后生产、先重点、后一般”的调度原则,才最大限度发挥了有限的水资源的作用,保障了群众生活,保障了社会稳定、发展。又比如在新一轮浙江经济发展中,我省根据水环境的承载能力,重新规划生产力布局,在水环境容量较大、生态负载能力较弱的杭州湾地区发展重化工业等临港产业带,同时在各地坚决关闭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 节水——一个需要较真的细节问题 家住杭州竹竿巷小区的马先生,在家里安装了节水型的坐便器,一次注水可以冲洗三次。 在人们翘首以盼政府耗巨资兴建水库和引水工程时,却常常忽视节水——这个生活中的细节。 来自省城建厅城市节水办的数据,2002年我省城市比2001年少节水2亿吨,浪费的社会财富当在10亿元以上。 目前,全省每年用掉的200亿立方米水,50%以上是用于农田灌溉,而节水农业中仅水稻薄露灌溉这一项技术,每亩就可节水100立方米以上,以全省现有粮田面积计算,一年就可节水10多亿立方米,而规划中耗资60多亿元的新安江浙北引水工程,一年供水总量也不过13亿立方米。 吃饭要定量,每个人都会自觉,但日常用水也要定量,怕不是每个人都能一下适应的。记者从省节水办了解到,眼下,我省正在组织编制全省农业、工业和城市用水定额,具体到不同的工业门类、不同的建筑结构、不同地区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用水标准。有了这个定额,才能推行阶梯式计量水价,也就为科学调水、节水提供基础。 保护水环境——一个亟待树立的社会理念 2002年,浙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400美元,全省工业废水中的COD(化学需氧量)实际排放量32万吨,已到环境承受的极限。按目前的装备和工艺水平,到2020年,浙江的人均GDP将达到6000美元,如果那时全省COD排放量按此比例增加到130万吨,环境根本无法承受,到时候再治理就来不及了。 “人们总以为水是廉价的,取之不竭,而事实上,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我们更需要树立生态亲和型的发展理念。”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黄家矩说。 依法用水,改善水环境,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被郑重地写进了2003年出台的《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未来5年,我省仅水环境治理工程一项,将投资250亿元进行万里清水河道整治,其他还包括投资60亿元、日处理180万吨污水的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以及投资125亿元、日处理5000吨垃圾的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等。 眼下,在浙江大地上,由省委、省政府倡导的几大工程同时启动,共同营造着优美的城乡水环境。 “万里清水河道整治”将对全省6万公里河道中主要骨干河道及镇乡村所在地的1万公里河道进行疏浚、拓宽、护岸、清障、截污等,旨在修复水生态环境。 从去年起,我省又启动了“千村整治、万村示范”工程,全省一些乡村开始实行垃圾袋装化、粪便无害化处理,村庄清洁有专人负责,观念一变,当地的水环境也大为改善。 “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则着力解决农村居民饮水难问题。全省每个县都编制了《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规划纲要》,制定了微型饮水工程技术标准,对水厂布局、建设规模、输水管网和净化工艺进行统筹规划。 “碧海工程”力求恢复和改善近岸海域水质和生态环境。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控制入海污染物的同时,积极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减船减人,降低养殖密度,减轻海洋的承载压力。同时,对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和乐清湾实施海湾生态修复计划。
来源: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