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业的产权问题和产业化
编者的话 水务行业的市场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水务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也在陆续进行。近年来就有威立雅入主上海浦东自来水和其购买深圳水务集团45%股权两宗大型案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对自然垄断业务要进行有效监管等。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水务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将全面展开。鉴于此,本文以“城市水业的产权问题与产业化”为主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全文共分6部分:关于产权、产业化和市场化,产权改革标志水业市场化进入实质阶段,水业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市场化需要,如何完成城市水业的产业整合,产权多元化将解决困扰城市水业的两大难题,资产结构的不合理制约了产权改革,分上、下两次刊登。敬请读者参与讨论。
关于产权、产业化和市场化“产权、产业化、市场化”
不仅贯穿本文,也是城市水业改革中涉及和讨论最多的概念,在此先对其内涵予以明确。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决定》明确要求在垄断行业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市场准入的通道是产权,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产权多元化的大力推进,以及对股份制在公有制性质上的深刻认同,标志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目前,城市水业正经历着两大转变:一是产业化,二是市场化。对城市水业而言,产业化的核心内涵是生产的连续性、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集成化;产业结构是指产业的组织形式,是产业化状况的主要标识;市场化是用市场而不是以前的政府计划和干预来调节行业资源,市场化以效率为目标,以竞争为手段,以价格机制为基础;产业化是市场化的基础,而良好的市场机制又能促进产业化的发展。
产权改革标志水业市场化进入实质阶段
产权问题是城市水业市场化改革的核心问题。产权改革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水业企业的组织形式,既是传统企业改革的大事,也是社会资本进入的必要前提。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中央政府在水业投资主体的退出,城市地方政府逐渐成为城市水业的投资主体。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又进行了重大调整,明确赋予了地方政府的出资人职能,地方政府已经完全享有了出资人的权益,真正成为城市水业的产权主体,也是产权改革的主角。
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城市水业产权改革逐步展开的历程。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环保和水质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城市水业的投资总量普遍出现不足,由此引发的城市投资体制的改革探索与城市水业的产权改革紧密关联。
以水业建设项目招商引资为代表,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了城市第一阶段水业投资改革,城市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担保,获得政府间贷款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在这一轮引资中涉及了主要大城市的100多个项目,引资未涉及产权关系。
在中央禁止城市政府参与担保等直接融资行为之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了第二阶段投资探索,外资开始以合作经营并且保证固定回报的形式投资城市水业的水厂项目(基本不包括城市水业的另一关键部分——管网),同样回避了产权关系的明晰问题,只是明确了投资回报。90年代后期城市水业开始以大量的BOT(建设—运营—移交)方式为代表的第三阶段探索,首次将触角探进了城市水业的产权领域,BOT针对单个新建项目(主要是水厂项目),放开了一定期限的有限产权,实现了项目的有效融资,但是回避了城市水业的原有资产的产权处置。
随着水业企业改制的全面展开,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资产出资人职能的分离(政资分开),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后,对水业企业的产权改革真正拉开帷幕,上海、深圳、合肥、济南、焦作等城市水业企业的部分股权转让,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
由于产权问题的敏感性,不仅城市水业,整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过去都是更多注重经济关系的调整,而回避产权这个敏感的问题,希望绕过产权问题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当城市水业原有的投资体制不能支撑行业发展需要的时候,当城市水业外围经济关系的调整不能实质性推动水业的健康发展的时候,必然会触及产权这一核心。
市场化要求依从市场规律来调节资源,城市水业市场化有两大主角:一是作为规则制定和监管者的政府,二是作为竞争参与者的企业。对企业而言,产权问题是所有制问题,是企业最核心的问题。由于城市水业的社会公益性特点而致使水业改革与发展相对落后,制约水业发展的产业结构问题、投资不足问题、政企不分问题、效率低下问题等,根本点都在于产权关系的理顺。
水业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市场化需要
城市水业虽与电信、铁路、石油、邮政、民航等行业同属自然垄断性行业,但受近20年来地方城市投资占主导的影响,同时受制于成本倒挂的社会公益性质,城市水业具有了其他自然垄断行业一样的垄断和低效,但却没有像其他垄断行业一样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其产业结构目前不能适应城市水业市场化的需求,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分散、规模不足。城市水业的现状是产业整体分散,城市局部垄断。1000多家传统运营企业(或事业单位)和上万家设备、技术企业分布于600多个城市,产业分散、信息封闭、相对垄断、管理落后、各自为政。基本是以城市为范围的封闭经营,最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不足3%。因此产业发展受到双重束缚,既有垄断产生的低效,更有规模不足的制约。在目前进行市场化的改革中,产业发育的规模制约,比垄断的制约更大。因为,对于城市水业这种高资本行业,只有形成一定的企业规模,才能够在人才、金融、采购、服务、成本控制和信息等领域进行优化,形成良性竞争。
二是缺乏能适应新的产业特征和市场需求的市场主体。城市水业具有以下产业特征:经营形式的自然垄断性、投资的低回报性、经营合同的长期性、政策的高风险性、经营回报的高稳定性、资本的高沉淀性。这些特征决定了与之相适合的企业主体需要具有长期从业的战略,具有稳定的、低成本、大容量的金融通道,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服务品牌。但是受地域经济的制约,城市水业恰恰缺乏这样的企业主体。
三是产业链发育欠缺。城市水业产业链所涉及的投资、建设、管理、技术设备、服务等方面存在不同的发育差距:投资环节未激活,运营环节低效和零散,设备、技术等配套环节混乱而无序,服务环节未得到重视和发展。(上)
来源:中国水利报 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