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中心
  • 建设管理
  • 防汛抗旱
  • 水政水资源
  • 水生态文明
  • 政务公开
  • 业务专题
  • 水利视频
  • 政务服务
  •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区水利
    期盼人水和谐——写在纪念2004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之际
    供稿:  ‖  来源:邵柳斌   ‖  发布时间:年月日  ‖  查看1103次  ‖  


    期盼人水和谐

    ——写在纪念2004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之际


     

      说起水与灾害,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洪灾、旱灾、水土流失、水污染,这四类因水而生的灾害就像四只饥饿难耐的猛虎一直觊觎着人类。为唤起人们的觉醒并积极应对,联合国确定第十二届“世界水日”主题为“水与灾害”。中国政府全力响应,将第十七届“中国水周”主题确定为“人水和谐”。

    人水和谐是全社会的心声

      在20世纪最后10年中,我国发生了几件撼人心魄的涉水事件:
      黄河从70年代开始频繁断流,最严重的1997年其下游的利津水文站全年断流长达226天,最长断流河段超过700公里。黄河断流,对下游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及河口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继1991年淮太大水、1996年海河流域大水之后,1998年长江又发生一次特大洪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洪水灾害造成损失最大的一次。想起当时的灾情险情,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
      淮河多次发生几乎涉及全流域的污染。一首歌谣这样唱出了淮河儿女心中的痛:“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特殊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在哺育生灵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灾害,这种灾害总是不断出现。
      就水旱灾害而言,2003年也是一个多事之年。先是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8月底以后,黄河主要支流渭河和长江主要支流汉江先后发生了较大洪水。与此同时,江南地区发生了50多年来罕见的严重伏旱,而且干旱一直延续到今春,不用说春播用水,许多地方的城市和农村吃水都发生了严重困难。
      每一次灾害的发生,都给人们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据统计,1990年以来全国年均洪涝灾害损失在1100亿元左右,约占同期全国GDP的2%。遇到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年份,如1991年、1994年、1996年和1998年,该比例可达3%~4%。
      我国旱灾也比较严重。据分析统计,现在全国每年缺水总量为300亿~400亿立方米,许多地区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超采地下水和挤占生态用水现象越来越突出。每年造成成千上万人饮水困难,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300多亿元。同时,水污染使水资源短缺雪上加霜。
      谁不喜爱青山绿水?谁不喜爱人水相亲?“人水和谐”是我们的企盼,是全社会的心声。

    人水和谐需要理念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水利事业快速发展,抗灾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仍呈上升趋势。
      怎么办?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仅仅依靠水利工程来抵御水旱灾害是不够的,迫切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统筹考虑水旱灾害,合理利用洪水资源,达到人水和谐。比如在防汛抗旱方面,水利部就提出了“两个转变”的新思路。“两个转变”即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其核心是给洪水以出路。
      就拿去年淮河抗洪实践来说,赢得这场“水大灾小”的抗洪胜利其过程就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新理念。据了解,在抗御淮河大水中,国家防总坚持洪水管理的理念科学调度,在有效运用各类工程措施的同时,为避让洪水,给洪水以出路,转移了200多万人,汛后又大力调整了蓄滞洪区的人口布局。在抗洪后期还拦蓄了12亿立方米洪水,注重了洪水资源利用问题。
      回想1996年海河大水,流域各省全力以赴把洪水安全送入大海。紧接着的几年,海河流域来水偏枯。1998年嫩江大水时,江水漫溢,筑堤防洪十分被动。事后,人们发现受淹地区地下水位大面积回升,植被恢复也出人意料。这些让人们开始反思,在长期干旱的地区,是否可以承担一定损失而留住洪水、利用洪水?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进一步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防汛抗旱“两个转变”的思路在实践中形成,又指导着治水实践。近年来,“人水和谐”的美好意境正成为现实。
      在防洪方面,’98大水后,按照国家“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32字政策,长江等大江大河大湖共转移安置240万人,新增水面近3000平方公里,增加河湖调蓄能力130亿立方米。在抗旱方面,坚持推进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合理分配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黄河在来水偏枯的情况下连续4年不断流,塔里木河连续3年4次向下游调水,黑河连续3年省际分水成功,实施了向扎龙湿地和南四湖的应急生态补水。
      将洪水化为资源,再实施科学调度和优化配置,终于,干涸42年的西居延海碧波再现,塔里木河下游生机勃勃,扎龙湿地的丹顶鹤放声高歌。
      防汛抗旱如此,水土流失治理、水污染防治等亦如此。水利部提出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解决水污染问题,重点是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按照这样的思路、理念解决水的问题,就使我们能够看到人水和谐的前景。

    人水和谐唱响九州

      今年2月16日,向华北明珠白洋淀调水的应急工程正式启动。此次补水,是白洋淀历史上首次跨水系调水补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治水新思路的又一次实践。然而为了补水,仅修工程就花费了2500多万元。专家说,白洋淀干不得、干不起,调水虽可缓解一时缺水危机,但要恢复淀区的生态则远远不够。专家认为,其根本出路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型社会。
      近年来,全国各地水利部门积极实践治水新思路,特别是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上取得长足进展。大家充分认识到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2004年,山西省将从高耗水行业入手,按照“量水而行,以水布局”的原则,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全力打造“节水山西”。2004年,北京市为缓解水资源紧缺,限制发展高耗水产业,其中有7大类18种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产品被禁止发展。2004年,宁夏银川市成为中国第一个实行“阶梯水价”的城市,这种全新的水费计价办法对促进人们节约用水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北京市、河北省、四川省和贵州省等地都已开始“阶梯水价”的前期准备工作。
      据悉,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张掖市取得节水、增效双赢后,极大地鼓舞了各地的热情,青海、广西、新疆、江苏、云南等省(自治区)纷纷部署开展了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目前,他们正在从体制、机制、法制入手并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人水和谐”之路。
      人水和谐,应该从每一个人做起,从节约用水做起,人人有责。
      把“人水和谐”确定为今年“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只要我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水和谐的目标一定会在我们的手中实现!

        来源:中国水利报 3月23日

                  
    上一篇: 敬正书:水资源短缺成为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下一篇: 华东新闻:太湖:人水如何和谐?
    版权所有 湖州市水利局   联系电话:0572-2667910 网站地图
    浙ICP备10016985号-1    公安备案号:33059102000029 网站标识码:3305000011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当前在线 人 今日访问IP: 个  
    .MSSQL版本TM
    微 信
    微 博
    Copyright Right©2008-2013 Pow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