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三农” 水利重任在肩
----------------------------------------------------------------------------
2004年3月17日
两会期间,会场内外,人们能深刻地感受到,关注农业、支持农村、爱护农民的话题明显增多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许多发言和建议,都向人们传递了高度关注“三农”的信息。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过程中,水利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代表和委员们给予了充分肯定。李红云代表是云南临沧地区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的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她颇为感慨地对记者说:“农民靠水过日子,很多时候县里一开会,村镇干部首先提到的就是要修条渠。我们那儿大概有30多万亩耕地非常缺水,解决水利问题是家乡父老的重托。”
许多代表和委员还表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牞要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尽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大投入,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增大水利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甘肃代表盛维德说,解决甘肃的“三农”问题,重点就是如何解决水的问题。农业界的袁荣贵委员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刻不容缓的大问题。国家应加大对水利工程特别是西部水利工程和“六小”工程资金的投入,并加强生态建设,稳定退耕还林政策,保证农民的长远利益。农业界委员鲁成也建议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的投入,并提供国债方面的资金支持,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浙江代表成央珍说,加强农业生产,解决“三农”问题,政府一定要加大对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提高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湖北代表周家贵则建议,应强化农田水利技术服务体系,加大对农田排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代表和委员们还针对当前农村水利发展中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江西代表孙晓山就在今年的议案中,建议政府设立农村水利补偿基金,以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弥补当前农村水利投入不足的问题。民建的解生瑞委员说,保护性耕作可以节水、改善生态环境,建议开展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有关农业节水的研究,以实现节水与高产的有机结合。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掷地有声地说,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今,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面前的一大考题。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步伐,则都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政协委员赵春明说,水利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要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安徽代表吴存荣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债投资要重点加强农村“六小”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六小”工程主要包括小水电、水土保持、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和农村沼气等,大部分是水利的工作任务。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服务。无疑,在新的一年里,怎样真抓实干,继续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依然是水利工作的重头戏。
防汛抗旱,农田水利,饮水解困,水土保持、小水电代燃料、牧区水利……这一系列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息息相关的事业,是水利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更是肩负的历史责任。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农村水利工作还存在着不少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税费改革和“两工”取消后,农村水利出现的新变化和面临的新问题,也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探讨。只有不断加强农村水利工作,加大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革和创新水利发展的机制和体制,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才能最终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像湖南代表王孝忠所说的那样,水利过去是农业的命脉,现在已成为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命脉。虽然服务的范围拓展了,领域开阔了,职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水利的主要服务对象永远少不了农业、农村、农民,水利为“三农”服务的领域永远不会变。
服务“三农”,水利重任在肩;服务“三农”,水利任重道远!
来源:中国水利报 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