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中心
  • 建设管理
  • 防汛抗旱
  • 水政水资源
  • 水生态文明
  • 政务公开
  • 业务专题
  • 水利视频
  • 政务服务
  •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区水利
    汪恕诚部长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
    供稿:  ‖  来源:张海涛   ‖  发布时间:年月日  ‖  查看2963次  ‖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

    ——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汪恕诚

    (2004年1月7日)

    同志们:

        这次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利工作的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总结2003年水利工作,研究当前水利面临的形势,部署2004年水利工作。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2003年水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2003年,对我国来说,是重要而很不寻常的一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受了重大疫情和严重自然灾害等严峻考验之后,取得了快速发展。这一年,水利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水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对水利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胡锦涛总书记在年初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全面完整阐述了水利工作的方针,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重点和任务。国务院先后召开会议对治淮工作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行了专门研究部署。二是中央水利基建投资达356.15亿元,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在投资安排上,进一步优化结构,突出重点。三是防汛抗旱、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等各项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尤其是,对淮河洪水进行科学防控和有效的社会管理,使我国防洪救灾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不失时机地进行调水调沙,是黄河综合治理与管理的有益创新;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成效显著,积累了宝贵经验;成功进行一系列调水、补水工作,为缓解城市用水严重困难、修复生态做出了新的贡献;一批高质量的水利政策性文件相继出台,为水利发展与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夺取了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

        2003年我国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黄河支流渭河和长江支流汉江出现多年不遇的秋汛,发生了较大洪水。湘江、澧水、滁河等部分中小河流也发生了洪水。据初步统计,全国有30个省(区、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人口2.27亿人,因灾死亡1356人,直接经济损失1278亿元。洪涝灾害损失重于90年代以来平均水平。去年的旱情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北方大部和西南、江南、华南地区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东北大部发生了严重的春旱,江南及华南发生1991年以来最严重的夏伏旱。干旱严重时期,全国共有2694万城乡人口、1665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饮水困难,因旱损失粮食3080万吨、经济作物损失346亿元,粮食损失高于90年代以来平均水平。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曾庆红副主席、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防汛抗旱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或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工作。国务院两次召开抗旱专题会议,全面部署抗旱工作。受灾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切实担负起组织指挥防汛抗旱和救灾工作的重任,保证了防汛抗旱救灾工作的有序进行。各级水利部门和防汛抗旱指挥部精心组织、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防灾减灾效益。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积极做好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有关工作。广大军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由于防汛抗旱措施得力,确保了人民生命安全和城市、交通干线安全,确保了灾区社会稳定,保障了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抗旱挽回粮食损失5368万吨,减少经济作物损失418亿元,最大限度减轻了水旱灾害损失,夺取了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

        在淮河防洪救灾斗争中,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政府有效的社会管理,提早部署、充分准备,加强领导、靠前指挥,利用各种先进的预测预报技术和手段,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及时运用行蓄洪区及分洪河道,做到了“拦、分、蓄、滞、排”合理安排,严密防守、科学抢险,使洪水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实现了对洪水的科学有效防控。精心组织,妥善安置受灾群众,防洪救灾工作井然有序,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尽管2003年淮河洪水量级大于1991年,汛情重于1991年,但灾情轻于1991年,抗灾投入少于1991年,灾害造成的损失小于1991年。行蓄洪区比1991年少启用8个,洪水淹没范围减少40%。科学调度淮河流域18座大型水库,减免直接经济损失104亿元。科学调度、有效管理是2003年淮河防洪救灾的突出特点,也是我国防洪救灾工作跨上一个新台阶的主要标志。

        针对2002年11月到2003年6月黄河来水比多年同期均值偏少50%的严重偏枯情况,加强了黄河水资源的统一调度,按照生活优先,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用水的原则,精细调度,在确保黄河不断流的同时,尽量缓解了全流域用水紧张局面。宁夏引黄灌区在引水量较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实现了抗旱节水、稳粮增收的显著效果。面对多年不遇的黄河秋汛,通过对三门峡、小浪底、陆浑和故县等干支流水库的联合调度,有效地减少了下游河道的淹没损失,并适时进行第二次调水调沙,将1.2亿吨泥沙送入大海,在减灾、减淤和洪水资源化等方面取得了实际效果。

        (二)各项水利建设进展顺利

        2003年是南水北调工程由规划阶段转变为实施阶段的关键一年。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南水北调各项前期工作不断深入,基本满足了项目建设的需要。编制完成了东线、中线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及总体设计方案并审查报批,完成了中线北京至石家庄段应急供水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进一步做好西线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工作。在前期工作中,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考察研究,科学决策,积极组织协调了环境评价、水土保持、移民安置、文物保护等工作。

        淮河临淮岗、嫩江尼尔基、广西百色、宁夏沙坡头、四川紫坪铺等“十五”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了江垭水利枢纽的竣工验收。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实现了修完修好的目标,部分堤防进行了竣工初验。按照国务院治淮工作会议部署,进一步加快了淮河流域灾后重建和治淮进程。黄河、太湖、松花江等其他江河治理取得新进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进一步加大,开展了458座病险水库(闸)的除险加固建设,销号332座。截至2003年底,全国第一批中央补助的1346座水库中已安排920座,销号837座。编制完成了第二批中央补助的1999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规划。

        三峡工程实现了水库初期蓄水、双线五级船闸试通航、左岸电厂6台机组并网发电三大目标,三峡工程建设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长江委作为三峡工程设计总成单位,与有关部门和业主一道,精心组织,精心设计,严格质量,务求精品,为三峡建设提供了准确、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和农村水电工作稳步推进

        各地积极探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按照“一事一议”、民主议事的要求,政府增加投入、加强指导,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新进展。继续加大农村人畜饮水解困、灌区节水改造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力度,解决了15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继续开展226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200个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牧区水利建设,编制完成了《全国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规划》,启动牧区水利试点项目建设。

        全国综合防治水土流失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其中综合治理5.6万平方公里,实施封育保护11万平方公里。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使水土流失防治速度明显加快。建设小型水利水土保持工程69.6万处,治理区300多万亩坡耕地退耕还林。完成了《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规划》,启动了黄土高原区淤地坝工程,在7省(区)新建1900座淤地坝。启动了东北黑土区和珠江上游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在七大流域重点地区、“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西北生态脆弱区和“三化”(沙化、退化、盐碱化)地区开展生态修复试点示范工程,推动各地大范围地实施封山禁牧,北京、河北、陕西、青海、宁夏等省(区、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实施封山禁牧的决定,25个省(区、市)的894个县实施了封山禁牧。对铁路、电力、交通、能源、水利等开发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强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力度,有2.3万个项目实施了水土保持方案。

        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30多万千瓦,完成发电量1100亿千瓦时,在建规模800万千瓦。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进展顺利,解决了60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水利系统第一、二期农网改造全面完成,降低了农村电价,每年减轻农民负担30多亿元。县城电网改造工作陆续开展。边境无电乡村光明工程建设稳步推进,解决了西藏边境2.38万贫困牧民的用电。编制完成了《全国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启动了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初见成效,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得到加强

         甘肃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过两年半的探索初见成效。张掖市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积极探索新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地(产)、配水到户、公众参与

                  
    上一篇: 正文2004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在郑州隆重召开
    下一篇: 三峡大坝蓄水后首次放流 4万尾中华鲟幼鲟被放流(图)
    版权所有 湖州市水利局   联系电话:0572-2667910 网站地图
    浙ICP备10016985号-1    公安备案号:33059102000029 网站标识码:3305000011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当前在线 人 今日访问IP: 个  
    .MSSQL版本TM
    微 信
    微 博
    Copyright Right©2008-2013 Pow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