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人口环境资源座谈会上的发言
市水利局
(2007年5月15日)
一、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保护相结合,着力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加快建设两大水源工程,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水源。老虎潭水库工程今年计划完成投资3亿元。其中,水库工程投资2亿元,完成水库主坝、副坝主体工程建设及移民搬迁、库区清除等;引水工程投资1亿元,完成引水工程提升泵站工程,启动实施管线主体工程。2008初完成项目主体工程并具备蓄水条件。合溪水库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2亿元,完成三个移民安置点建设和铁路、公路的搬迁工作,基本完成政策处理等工作,2011年完成项目主体工程。“十一五”期间,使全市9座大中型水库成为水源工程,日供优质水达140万方。
(二)科学编制水域保护规划,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留足资源空间。把保护水域作为当前我市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年初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水域调查,上半年完成调查工作,摸清全市水域的基本现状。委托省水科院编制湖州市区及中心城市水域保护规划,确保6月底前完成规划编制。充分运用水域保护规划成果,做到水域保护与推进城市发展相结合,尊重自然规律与提高水利服务发展能力相结合,既保护好水域水系,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三)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管理,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保障。严格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在赋石水库库区开展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在对河口水库0.5平方公里区域内开展清淤试点;老虎潭水库委托浙江大学编制库区110平方公里水源保护规划,划定水源保护功能分区,保证库区水质在II类水以上。结合河道清淤加强河网取水水源地保护,对72家乡镇自来水厂周围河道优先安排清淤计划、资金。按照《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开展水功能区的确界立碑工作。加强水质监测工作,今年在全市设立14个水质监测点,及时掌握重要水功能区、重要水源地水质状况。
二、坚持工程水利与生态景观人文水利相结合,着力营造人水和谐环境
(一)积极支持、全力配合南太湖滨湖大道建设。建设南太湖滨湖大道,是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标志性工程。按照“防洪保安屏障、生态环境走廊、旅游观光平台、滨湖城市外滩”的建设要求,结合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工程的资源优势,将环湖大堤后续工程与滨湖大道建设结合起来。去年来,已多次赴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和省水利厅,就南太湖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进行汇报、衔接,邀请上级部门领导来湖实地考察,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规划对接工作,使有关规划早日批复,争做滨湖大道规划建设的先行者。
(二)创新理念、高起点规划建设大钱港整治工程。坚持人水和谐为核心理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第一要务,高起点规划建设好大钱港整治工程,努力做好河道及两岸的“净化、绿化、美化、文化、亮化”五篇文章,使工程水利与生态水利、景观水利、人文水利、环境水利有机结合。通过整治,充分利用开发沿线生态景观,深入挖掘城市重要水系文脉和沿线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有效改善水质和水生态环境,努力满足东部新区防洪排涝需要,以大钱港的整治复兴来进一步激发城市活力、彰显城市魅力。
(三)立足发展、合理开发有效保护老虎潭水库资源。老虎潭水库是一座具有防洪、供水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等综合功能的市重点水利工程,也是我省“十一五”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之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库区资源,事关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湖州中心城市居民的“水缸”,我们将重视抓好和指导库区水源地保护各项工作;作为湖州市区未来新的旅游景点和西部经济增长点,我们将在规划水库开发利用方面统筹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效保护与促进发展等方面的关系。
三、坚持农村水利建设与改善农村环境农民生活相结合,着力推进新农村示范区建设
(一)全面推进河道清淤工程,改善河道生态环境。维系良好的河道环境和水生态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今年,我们将继续以实施农村河道清淤为抓手,通过采取河道清淤与“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固堤护岸、堤防绿化、航道拓浚、水利骨干工程建设等相结合,多形式加快河道清淤步伐,满足群众迫切愿望,改善农村河道生态环境。今年重点对村庄环境河道、引水灌溉河道和农村饮用水源河道进行清淤,计划完成700公里、1000万方。
(二)加快建设农民饮水工程,保障农民饮水安全。保障农民饮水安全,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今、明两年,我们将按照省、市提出的要求,以改善部分水质型缺水的平原地区和工程型缺水的边远山区农村饮水条件为重点,加快农村供水设施和水源工程建设。确保三年内使35万农民饮用水条件得到改善,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饮用水安全率达到90%以上目标。同时,积极探索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新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建立保障农民饮用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管理体制。
(三)切实抓好防汛抗旱工作,确保今年安全度汛。坚持把做好防汛抗旱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今年来,我们从六个方面抓好防汛抗旱各项准备措施的落实,即:抓早防汛部署检查,抓实责任制落实,抓深工程度汛准备,抓细基础技术准备,抓足物资储备,抓紧隐患问题整改。目前,各级防指已完成汛前大检查,对检查发现的177项安全隐患问题下发整改通知并督促有关单位整改,对其中10项重大隐患问题开展跟踪督查;对塌损严重、危及度汛安全的18公里圩堤,已落实砌石护岸资金和措施,确保主汛前完成;对需跨汛施工的重点工程,已全面制定落实度汛方案和责任措施。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重点环节各项防汛措施的再落实,加强水雨情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全面掌握、分析汛情动态,扎实做好防汛防台抗旱工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