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水,流动的美
——我市河道清淤工程扮靓水乡农村
清澈的河水涓涓而流,齐整的河堤蜿蜒伸向远方,河岸边还有两三只鸭子在戏水,江南小村的景象油然而生。而不久之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河床裸露,一汪死水嵌在垃圾和污泥间。这一切,正是我市今年启动的农村河道清淤工程,让织里镇伍浦村这条断流了近三十年的村河,变活了。
目前,我市河道总长约5780km,随着农村传统捻河泥习俗的遗弃、水运交通的快速发展和水土流失等,河道淤积日趋严重,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抽样调查推算,全市河道淤积量约为1.4亿m3,部分严重地段淤积厚度达0.8-1米。对此,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年初将河道清淤工作列入2006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按照“十年规划,分年实施,县区联动,长期坚持”和轻重缓急的原则,从今年开始每年安排市财政预算2000万元,计划用十年左右时间,对全市农村河道进行一次全面清淤,逐步改善城乡水环境,加高加固河道堤防,沟通河网水系,改善水质,提高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水平,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河道清淤会战拉开了序幕。
试点引路 清淤工程受群众好评
南浔旧馆镇地处长湖申线頔塘南岸,沿线全长10.3公里,内串娄港14条,涉及6个行政村近12860人,灌溉农田面积11200多亩。但是,近年来长湖申线航道过境运输船只频繁,船只吨位大多在千吨以上,造成河道水质严重混浊,旧馆镇境内14条娄港进口处淤泥严重堆积,河床抬高,河道堵塞,芦苇杂草丛生,特别是沿线三个行政村的三座泵站辖区内2000亩灌溉农田无水可抽,稍遇干旱少雨河道就变成了臭水沟或旱地,严重的河段甚至可以走人。为此,我市水利部门将14条娄港纳入了今年河道清淤的试点,同时作为试点工程的还有吴兴区环渚乡。目前,两项试点工程已全部完工。其中旧馆镇试点于日前通过验收,共计完成清淤河道4.948公里,清除淤泥15余万方,有效的提高了该镇的防洪行洪能力,保障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极大的改善了人居环境,受到了当地群众交口称赞。同时,也为该市全面展开河道清淤工作提供了工程规划、设计、政策处理、资金筹措等经验。
创新破难 多方合力清理河道
农村河道清淤面广量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为了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实施,我市成立了市河道清淤领导小组,并以县区、乡镇为实施主体,实行区域包干。同时,还专门出台了《我市区河道清淤工程管理暂行办法》、《我市区河道清淤竣工验收办法》,确保清淤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针对农村河道水草、杂物垃圾多,淤泥稀薄,采用传统的施工方法和设备工具效率低下等问题,市水利部门采取人工和小型设备相结合的方法,先清草后清淤,充分机械设备作用;并在挖泥船的抓斗上罩网罩,实现了淤泥满斗少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为使清淤整治后的河道长效保洁、清水长流,市水利局还积极鼓励各地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水面保洁队伍,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如在长三港河道清淤实施时,实行跨村全线统一管理,聘请了三名保洁员及专用清淤船只,并编写乡规民约,在各自然村设监督意见箱,不仅实现了水面长效保洁,更提高了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百日奋战 再掀清淤新高潮
在两项试点的基础上,我市各地全面开展了农村河道清淤工作。吴兴区将河道清淤列入区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作为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之一,先后在环渚乡、织里镇进行了河道清淤建设试点,并出台了《吴兴区三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考核实施办法》。长兴县政府专门安排资金1000万元投入该项工程,对涉及16个乡镇和1个县经济开发区500km河道进行清淤,日均197人、船只63艘进行水面长效保洁管理。截止9月底全市已完成河道清淤635公里,清淤土方686万方,其中市区已完成河道清淤96公里,清淤土方147万方。
近日,我市召开了全市农村河道清淤工作会议,提出了从构建和谐社会高度出发,抓住秋冬兴修水利的有利时机,奋战100天,加快推进农村河道清淤建设步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的目标。让家门口的小河变清、变美,已不再是遥远的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