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南太湖环湖大堤管住太湖水

太湖南岸的湖州,一直以来有岸无堤,湖边是高起的地,离太湖较远处才有田。如今,随着浙江段环湖大堤的落成,大堤脚下农地并成了规划得当的农业园区,完成了地改田的过程。
湖州是太湖主要的产汇水区,境内主要河流东西苕溪在湖城汇合后经长兜港注入太湖。从1990年开始的境内三项治太骨干工程建设,湖州先后组织65万军民,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开展了12次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治太建设大会战。一轮治太工程构筑了杭嘉湖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提高了防洪减灾能力,为确保安全度汛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水利工程的社会性、公益性。工程标准达到防御50年一遇洪水的环湖大堤进一步提高了太湖流域防洪标准。
环湖大堤浙江段工程东起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西至长兴县父子岭,包括64.6公里的滨湖大堤、9座桥梁、23座节制闸、20座涵洞和全线临湖侧挡墙、斜式护坡等配套建筑物及长兴平原防洪补偿工程--杨家浦港拓浚工程等。近年来,工程管理部门切实转变工作方式,注重机制创新和体制求活,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努力实现工程建管并重。通过建立起建管合一的项目法人机构,使环湖大堤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真正有效地结合起来,逐步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在工程建设阶段涉及工程管理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在太湖港管理站的基础上,分别建立湖州环湖大堤工程开发管理站和长兴县环湖大堤新塘管理所、夹浦管理所,具体负责浙江段环湖大堤工程市区段的日常管理和维修、养护、观察及运行等工作。各基层管理站采取了对管理范围分段划片包干责任制的管理办法,通过单元划分,每个单元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实行定人定岗定责任制的“三定”管理体制。
针对大堤堤线长、建筑物分散,汛期日常巡逻工作量大等特点,在明确工作职责的同时,通过改善管理设施、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使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一是先后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使工程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通过对各单元专职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实行年度百分考核,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其次加强工程管理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工程管理条件。在进行工程建设的同时,把管理设施的完善配套纳入建设内容,并积极开展确权画界工作,为工程管理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工程管理现代化。三是进一步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业务素质。针对各管理岗位的特点,把人员培训列入单位年度计划,作为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大了对在岗人员的业务培训,并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人才培养。近几年来,全员培训率均在40%以上。

大钱闸雄姿

罗娄闸

小梅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