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中心
  • 建设管理
  • 防汛抗旱
  • 水政水资源
  • 水生态文明
  • 政务公开
  • 业务专题
  • 水利视频
  • 政务服务
  •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水利要闻
    湖州:亲水工程滋润百姓心田
    供稿:  ‖  来源:徐浩   ‖  发布时间:2006年9月6日  ‖  查看364次  ‖  

     湖州:亲水工程滋润百姓心田

    窗下清水潺潺流
        沿河的那扇窗户尘封了将近10年,今天被自如地打开了。这是今夏环渚乡后庄村农民钱桂娥大妈最开心的一件事。
        “现在我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窗户打开,”她高兴地说,苍蝇不见了,蚊子飞走了,臭气也闻不到了,从伢窗下过的是一股股清水。
        钱大妈说的那条清水河就是穿后庄中心村而过的后庄港。它一头连接市区的市陌港,一头连接着市外的大河,全长1500米,其中穿中心村而过的有500米长。
        “无序的住房和拥挤的人口,一度使后庄港成了一个天然污水池。”
        “今年年初,我们抓住区里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工程的机会,上马整治行动,重点就是抓淤泥清理、河道砌石和两岸绿化。”村党支部书记金传根告诉我们,为了从源头上杜绝污水直排,村里出台了村民卫生管理制度,建立了专门保洁队伍,家家户户设置专门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
        如今,放眼河港两岸,住房错落有致,小树亭亭玉立。河面上,白色的漂浮物没有了,杂乱的水草不见了。
        后庄港变美了,后庄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卫生习惯也随之改变了。在村里的卫生公约上家家户户都自觉的签了名。
     灶头山泉汩汩来    
        山区已一个月没有下雨了,沟沟坎坎渐渐干涸,一些村庄早就出现饮用水危机了,但眼下吴兴区埭溪镇红旗村石郎自然村的农民方生发却没有因饮用水问题而犯愁。  “以往这个时候要跑上三、四里路,才能找到一点水源,每天清晨起床挑水,结果一个上午还挑不满一水缸,”老方高兴地说,现如今不一样了,山泉水直接通进自家的灶头,不仅不用再挑水吃,而且干旱时也不怕没有水吃。 
        在老方家刚落座,他老伴就特意拿了个大茶杯,立马为我们沏了一杯茶。细细品味,香醇可口。看我们欣喜的样子,他老伴开玩笑地说,过去吃水家里按人头限量供应,现在有了自来水,我们这些家庭主妇也不再小气了,山泉水,你们敞开饮用吧。说完,她又替我们续了一遍。
        方生发说起的变化源于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老方所在的村庄位于红旗水库的上游,海拔较高,属于莫干山的余脉,全村大约有150多户,将近600人口。近年来,因为该村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最多时全村人口达到1000人。人口的猛增给原本饮水就困难的山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虽然区镇都曾考虑从红旗水库引水,但海拔高和投入资金大,一次次让引水计划搁浅。村民小组长老吴说,就在上年的夏季,村里因村民饮用水闹纠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上马后,我们不愿再次错过机遇,积极争取,在区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选择人造蓄水池,存储天然山泉水,运用海拔高的特点,直接引水进门,”村党支部书记老陈说,这种方式投资成本轻,村民也能承受得起。据悉,该项工程今年四月初上马,一个半月的时间就投入了试运行,目前全村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流入灶头的山泉水。
    水田脉络根根通
        车建会没想到今夏竟没有一位农民和他抢水,他也没有因一块田缺水而加班加点。
        老车的这种幸福来自于镇村实施千万亩十亿方节水灌溉工程。车建会是吴兴区东林镇东明村的一名普通农田打水员,也就是说他每年要为2000多亩水田送水。在这个岗位上他整整干了20年。
        千万亩十亿方节水灌溉工程刚刚问世,区水利部门就将这儿和另外五个村的中格局确定为工程建设的试点。在区镇共同努力下,六个试点先后投入资金300多万元,沟渠砌石25公里,清淤疏浚达到1.34公里。据悉,该工程全部竣工后,沟渠水利用系数为0.8,受益水田面积1万多亩。
    沟渠通了,老百姓的心气也顺了。今夏全镇未爆发一起因水田引水而造成的纠纷。
                            来源:湖州日报
      

                  
    上一篇: 局领导赴南浔区调研指导示范村建设
    下一篇: 省水利厅副厅长章国方在湖就供水水库水质保护进行调研
    版权所有 湖州市水利局   联系电话:0572-2667910 网站地图
    浙ICP备10016985号-1    公安备案号:33059102000029 网站标识码:3305000011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当前在线 人 今日访问IP: 个  
    .MSSQL版本TM
    微 信
    微 博
    Copyright Right©2008-2013 Pow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