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区和孚镇张村村河道清淤水兜洋换新颜
南浔区和孚镇以新水利服务新农村为目标,结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面开展河道清淤工作。在搞好河道环境整治,改善村庄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该镇张村村自宋朝时全村就由南庄兜、放鱼兜、杨家兜、盛家兜、定胜兜、安木兜、张家兜、蛇母兜等多兜形成村落,农民常年生活在主要的8只兜里,长期以来,傍水而居,依水而行,邻水而作。时至今日,由于受环境污染等的影响,兜里兜外脏、乱、差现象相当严重,穿村而过的河流被倒坍的旧房隔断,渐渐被生活垃圾和废土填堵,河面上杂草丛生,河水水质恶化。为此,张村村党员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今年,在区水利局的帮助下,全村决定进行河道清淤,来个兜底翻身,再现一河清水,两岸美景。
张村村党支部、村委员一班人分头进村入户,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要求每个农户摆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摆正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讲明发展与生态、环境与生活、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等等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新要求。促使每个农户增强高度的责任感、利害观、发展观。并在全村范围内挂横幅、贴标语,形成了强大的宣传氛围。由于思想发动早,各项准备工作充分,全村群众积极响应,踊跃参与河道清淤工作。今年8月初,村班子成员会同农业中心技术人员冒高温到兜里兜外进行现场踏看,摸清河底淤积情况,通过规划,对8只兜和12条12.6公里河道每个标段的淤泥工程总量进行了测算,掌握好每条河道的施工难点和重点,制订相关的工作措施。随着10月13日村委员通过公开招投标,四个施工队的施工机械入场到位,吸泥机、抓机、挖机轰鸣,紧张有序地开始了清淤作业。由于前期工作开展顺利,无论是作物清场,淤泥堆放,还是边坡整理,垃圾清理,都听不到村民的厌声,只听到村民的笑声。
该村对河道整治思考在前,规划合理,创造了多种施工方法,实用得当。在放鱼兜、安木兜及盛家兜筑堤抽干后,河底朝天,兜底淤泥达2米多深。村干部同水利技术人员经研究决定采用“利用法”,即发动群众将淤泥充分利用,用吸泥机将从河底的淤泥送到农户桑地。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大家纷纷筑堤拦坝争抢淤泥,不断解决了淤泥的去处,还利用淤泥作桑地培土肥料,使村前村后50%的桑地积了一层肥,预计明年增产桑叶10%左右,取得了一箭双雕的效果。在兜外河道全面清淤筑堤时,由于淤泥水分较多,容易流淌,河堤不易增高成型。这个难题使村干部为难,经区局水利技术人员再次分析研究,采用“挽泥法”,即先在河堤上开沟,用沟里的干泥筑高沿河的堤防,再将挖泥船所挖的淤泥直接放入沟里,使淤泥沉淀于沟中不流失,待稍干,再次堆放淤泥,逐批堆放。这种方法既减少了淤泥外运的费用,又有利于提高防洪圩堤标准和工作效率。由于河道清淤工程是分批实施的,未清河道的飘浮杂物,难免要侵入已清河道,影响河面保洁,村干部会同水利技术人员再次商讨,经过分析原因后,采用了“隔离法”,用鱼网和竹竿组成隔离簖,并及时清除隔离簖内的杂物以防堵塞,这方法既简单又省钱,确实行之有效,不失为以后长效管理的好措施。
张村村为了确保进度质量两不误,村干部和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分别将责任落实到人,做到中心和村干部双重负责到工作现场进行指导,及时解决在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提供保障,扎实推进清淤工程。河道清淤的实施,结合了标准堤建设、河面保洁、村庄整治和土地改造,方法科学实用,整治效果明显。到目前止,全村8只兜统统来个兜底翻身,12条河道12.6公里清淤达20万方,筑起了30年一遇标准堤,清理垃圾600余车。该村还建立起河道清淤长效管理领导小组,以村长为组长,队长为组员的长效管理队伍,使管理责任到人,为了使管理工作真实有效,村里专门安排管理经费,分段落实专人管理,常年保持河堤和河岸整洁,河面清洁,河底保洁等长效管理制度。河道清淤以可靠的质量,得到了市水利部门的肯定,为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全村人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