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中心
  • 建设管理
  • 防汛抗旱
  • 水政水资源
  • 水生态文明
  • 政务公开
  • 业务专题
  • 水利视频
  • 政务服务
  • 您的位置:首页 >> 防汛抗旱 >> 防汛信息
    水之源 情之旅 湖州营造城市绿色长廊
    供稿:  ‖  来源:徐浩   ‖  发布时间:年月日  ‖  查看1206次  ‖  

             水之源 情之旅  湖州营造城市绿色长廊
        在碧波浩荡的太湖之滨,山水清远的湖州城芳草青青柳絮飞扬,诸水汇集徜徉其间。区内水系以东苕溪导流港、环城河、长兜港右岸为界,西侧为东西苕溪水系,东侧为杭嘉湖平原水系。纵横交错的河网水系不仅是区内行洪排涝、蓄水、引水和航运的重要通道,而且还具有发展旅游、修复生态和改善环境等多种功能,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是展示湖州生态景观和水乡风貌的重要窗口。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各个地方都会努力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名片。作为一座江南古城,湖州自战国时期楚申君黄歇建菰城以来,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名胜古迹如珍珠般散布其间,仅湖城周边就有唐代石雕艺术珍品——飞英塔,风光旖旎的莲花庄,始建于北宋的铁佛寺,雨溪之上的潮音桥,庙里庙——府庙,古城遗迹下菰城,山以诗传的西塞山,江南著名佛教圣地道场山,太湖之登岩法华寺等风景点,这是湖州山水清远,开发先屯使然之见证。可是近几年来,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具体表现为不恰当的开发建设方式及开发建设过程中不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对中心城市造成直接影响的区域,北至太湖,东至西山漾,南至南郊风景名胜区,西至西塞山,总面积约201.7公里。旧城区改造、开发区建设、铁路、航道、公路建设、劈山、开矿、采石、占河改建、毁林改种和在河道两岸随意倾倒建筑渣土和生活垃圾等生产生活活动日趋扩大,造成了城市水土的严重流失。据遥感普查资料显示,该区域在治理前水土流失面积为17.53平方公里,年流失总量约有212万吨。
        为使水域、山丘和平原区的地理环境得到生态修复,采取预防、监督、规划与治理同时进行的步骤,对城市现状、近期和远期发展作出相应的水土保持规划。坚持预防为主,一是在山区对坡耕地、疏林地及荒草地进行封山育林、营造水保林、坡面整治、溪滩整治、修建塘库等水利工程,二是对中心城市河道进行疏浚、修建堤防、河两岸管理带种植防护林,三是建设中心城市道路绿地、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区及单位绿地、河岸绿地、绿化苗圃等生态绿地,四是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弃渣和城市生活垃圾设置处理区,五是在开发建设项目审批上加强全程监督。通过山丘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仁皇山森林公园水保示范区、矿山治理进行山丘区综合治理,对环城河、老龙溪、导流港、大钱港、旄儿港等段河道进行河道水系的整治,并同时结合城市建设修建了适宜人居休憩的临水景观。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则是在城市新区主要道路两侧预留4—6米绿化带,旧城区采用退红线前庭绿化,改善城市风貌。对具体的公路段做好填土路基的固土护坡绿化,和道路两侧裸地防护林建设。进行环保宣传,建设城市专用绿地,划好水厂的水源保护区,强化河道污染管理。市区基本建成集中式供水系统,日污水处理能力得到提升。对涉及开开挖边坡和河堤路堑边坡、堆料场、弃渣场等的开发建设项目,从制定规范性文件和健全监督执法体系两方面着手,结合实际出台了有关与水保法规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形成了水土保持法规体系框架。
        为改善湖州城区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推动湖州旅游经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努力提升城市品位,97年市领导带领全体机关干部连续两年捐款修河,先后完成了试点规划区内市河、环城河等163.1公里河道的拓浚、护岸和绿化工程,使区域内河道的绿化率从试点前的63%上升到91%,显著改善了水域的生态环境。2000年起,实施了“二河三闸”工程和百里绿色生态长廊工程。2002年底,组织开展了“万人围歼水葫芦大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河道整治和城防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中,还十分注重水文化内涵和水景观建设。如:城北水闸设计时就根据三水交汇、四路交叉的特点,设计营建了一组与环城河和国家级文保单位飞英塔相辉映的城市新景观。利用拓浚的废弃渣土筑坝、修路、整修堤岸,湖州中心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区内13.4公里的环湖大堤堤前生物消浪带建设和护砌绿化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对各主要行洪通航河道环城河、大钱港、旄儿港、老龙溪等进行了护砌和治理,对导流东大堤、新塘港沿岸地段绿化面积6.17公顷,兴建太湖绿化苗圃基地14.7公顷。通过水土保持规划试点的治理,每年减少土地损失4公顷,减少土壤流失和河道淤积180万吨。实践证明,要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才能使水利事业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治水过程中以创建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为目标,一方面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结合生态环境,打造绿色河道。以“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为河道整治思路,采用生态型和景观型护坡,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美化了河道环境。如在导流港工程建设中,采取了对堤防迎水面以草皮护坡,堤顶种植经济林等做法,形成了一道亮丽的绿色防洪走廊。另一方面结合城市化进程,创建城市水文化。近年在对城市河流的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城市环境和人文景观,着力营造宜人、休闲的河流环境。如在湖州市区,充分挖掘环城河的水文化底蕴,已建成了傍水而居、依水而行的水文化休闲中心,恢复遍见湖城花溪水碧的景色。
        加大法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水土保持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唤起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采用电视、报刊、广播等新闻媒体进行常规宣传,采取查处典型违法案件与树立先进典型相结合,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水土保持工作,形成水土保持人人有责的氛围。由于生态环境、交通和水利条件的改善,据浙江省工商局最近发布的年度外商投资企业年检报告显示,湖州已成为“长三角”南翼最受外商青睐的6个城市之一,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和外商注册资本增长率已位居全省前矛。

                  
    上一篇: 湖州对河口水库除险加固顺利进行中
    下一篇: 吴兴区防洪圩堤应急加固工程全面启动
    版权所有 湖州市水利局   联系电话:0572-2667910 网站地图
    浙ICP备10016985号-1    公安备案号:33059102000029 网站标识码:3305000011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当前在线 人 今日访问IP: 个  
    .MSSQL版本TM
    微 信
    微 博
    Copyright Right©2008-2013 Pow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