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中心
  • 建设管理
  • 防汛抗旱
  • 水政水资源
  • 水生态文明
  • 政务公开
  • 业务专题
  • 水利视频
  • 政务服务
  •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区水利
    南浔区依托“三式”治理““三河”
    供稿:  ‖  来源:办公室   ‖  发布时间:2014年8月4日  ‖  查看2379次  ‖  
        南浔区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平原,境内河道纵横,湖漾密布,全区共有河道2504公里(含湖泊、漾荡),水面面积为75.62平方公里,河网水面率为10.4%。治水对于南浔而言,意义重大。2013年,南浔区在全市率先拉开水环境整治的序幕。2014年,该区深入贯彻省市关于“五水共治”的重要部署,乘势而上、趁热打铁,制定了《南浔区2014年“五水共治”实施方案》,打响“五水共治”攻坚战。该区将“三河”治理作为“五水共治”的首要任务,经过4个多月的集中整治,通过综合运用清除河床淤泥、打捞河面漂浮物、清理河滩垃圾、拆除沿岸违建等各项措施,目前,全区269条“三河”已全面整治完毕。 
        一、开展“地毯式”排查,掌实情。一是排查“三河”数量。区水利局专门抽调人员组成6个排查小组,分组分片前往各镇(开发区),仔细对照垃圾河、黑臭河的解释和界定,对全区河道进行地毯式排查,全面排摸黑臭河、垃圾河数量,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由区“五水共治”办公室下设的督查组进行再次核查、逐一核实,最终确定269条、189.84公里“三河”,其中黑臭河131条、85.26公里,垃圾河138条、104.58公里。二是排查“三河”污染源。“三河”治理,治污先行,找准污染源是“三河”治理特别是黑臭河治理的关键,各镇(开发区)通过实地查看、走访询问、追根溯源等途径,对排查出的“三河”逐一排摸污染源的来源,全面掌握“三河”治理污染源的现状,为下一步找准治理措施、对症下药提供第一手资料。三是实行“三河”登记注册。对全区269条“三河”入账入册,确保“三河”治理无遗漏。运用GPS定位仪,对所有“三河”进行经纬度精确定位,逐一进行注册登记、编码,详细记录河道名称、所在位置、长度、起止点,注明存在问题、污染源的判定、治理初步对策、计划治理措施及河长等,为“一河一策”精细化治水提供思路。 
        二、实施“铁腕式”治理,显成效。紧紧围绕按照3月底前完成垃圾河整治、6月底前完成黑臭河整治的目标,将“三河”整治列为“五水共治”水利专项重点工作制成上墙图表,按季度排定阶段性目标,倒排时间、挂图作战。一是制定“一河一策”。按照“水下无淤积、水中无障碍、水面无漂浮物、水边无垃圾”的“四无”标准,根据河道现状,对269条“三河”制定“一河一策”。2月底委托专业测量单位对全区“三河”进行土方测量,根据测量结果,确认是否进行清淤,经测量,需清淤的“三河”为109条,清淤方量约250万立方米。二是落实责任主体。严格按照《南浔区河道保洁实施方案》,明确河道保洁工作实行属地管理与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区镇村三级联动,进一步落实责任、落实人员、落实经费,针对往常保洁工作中存在的交界河道责任不清的问题,专门召集各镇(开发区)相关工作责任人,对镇与镇交界河道进行划分,进一步明确保洁范围与职责,确保保洁全覆盖。三是强化源头治理。充分发挥水政执法的职能,进一步加大水事巡查力度、严查涉水违章建筑,将涉水“三改一拆”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河道治理相结合,上半年共拆除沿河违建近3.2万平米;针对“三河”整治“污染在水中,根子在岸上”的实际,通过综合运用每月整治十大污染源、全面拆除禁养区内的生猪养殖场和温室龟鳖养殖场、规范生猪及龟鳖养殖管理、加快“四大行业整治”、关停淘汰“低小散”企业等措施,强化污染源头治理,有效根除岸上的“病灶”,实现水岸同治。四是打造样板河道。为充分发挥示范河道的带动引领作用,2014年南浔区“五水共治”着力打造11条、16.295公里示范生态河道,其中“五水共治”示范镇——石淙镇打造示范生态河道2条,其余各镇为一镇1条。示范生态河道坚持河道防洪标准、生态整治标准和长效管理标准“三统一”的原则,建设兼具生态景观与人文休闲的生态河道,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生态景观。其中,开发区戴家湾港、和孚镇南洋兜港、善琏镇姚天兜内港等多条河道被推送到省里,参与模范河道的竞选。 

        三、推行“网格式”管理,保长效。坚持管治并举,长效管理原则,做好日常监督和检查工作,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确保整治不反弹。一是分级负责。全区河道以各行政村为单位,建立了以区级副科及以上领导任联村河长,镇、村干部为责任主体的三级河长责任制,区级河长由区级部门的副科级领导干部担任,主要负责对建立与完善河道治理制度、机制进行指导,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全程监督工作进度与质量;镇级河长由各镇(开发区)包片、联村干部担任,主要负责指导、协调、监督联系村的河道清理工作;村主要领导担任本村河长,及时动员和组织力量,落实工作措施,全面完成河道清理任务。二是分类保洁。该区于2008年开始探索河道长效保洁模式,经多年的探索,农村河道主要采用薪酬制、小范围承包制、统一承包制、以养代管制和分类管理制等5种保洁模式。2013年起,针对河道水葫芦大爆发的实际,各镇(开发区)均购买了水葫芦专业打捞船只,。中心城区25条、46公里河道的保洁工作实行分片管理,分别落实区城管执法局、南浔古镇管委会及南浔镇实行保洁,在通过利用泵站、排涝站等进行日常水质性保洁的基础上,片区责任单位成立河道专业保洁队,统一保洁时间、标准和工具,保证水清、流畅。三是分层督查。在每条河道醒目位置设置“河长公示牌”, 注明河长姓名、职责、河流起终点、整治目标和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群众监督;结合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将河道长效保洁纳入每月一次的督查暗访考核,同时,在每月的全区环境集中整治日期间,区级联村干部下村指导、推进整治,实现每月“一指导、一督查、一通报”;区水利局每季度组织开展“三河”整治及河道保洁专项督查,区“五水共治办”河道督查组及专项督查组对每月“三河”治理情况进行专项督查,两大督查的结果均列入区对镇年度考核。四是联合治理。对内,加大环境污染行为的打击处置力度,依法宣判全市首例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形成震慑效应。区级层面成立10个工作组,加大对排污企业的排查整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强化整改。首次实行跨镇(开发区)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监测,选取36个河流交接断面和11个镇区监测点进行采样分析,通过监测数据的变化反映各镇(开发区)治水实效。对外,打破行政区域限制,联合桐乡建立全省首个跨地市交界区域水环境联治联席工作机制,形成联动一体化、联防责任化、联治高效化、联商常态化的跨区域治水模式。



    来源:南浔区水利局
                  
    上一篇: 南浔中心城区治水全面启动
    下一篇: 我省召开千库保安工作会议(组图)
    版权所有 湖州市水利局   联系电话:0572-2667910 网站地图
    浙ICP备10016985号-1    公安备案号:33059102000029 网站标识码:3305000011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当前在线 人 今日访问IP: 个  
    .MSSQL版本TM
    微 信
    微 博
    Copyright Right©2008-2013 Pow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