浒溪,全长36.9千米,自南向北贯穿安吉,是全县的饮水源头、抗洪重点和休闲福地。今年以来,安吉县紧紧围绕“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目标,以“一体式布局、分段式推进、机制式管护”新模式,累计投入6000余万元,努力将浒溪打造成“生态纽带、绿色廊道、原乡山溪”的景观流域。主要做法是:
一、因地制宜划“三区”,打造人水和谐格局
按照生态、生活、生产对303平方公里浒溪流域进行布局,划定自然保护、生态修护和综合开发三个区,打造人水和谐发展格局。守牢原汁原味保护区。突出源头生态优势,以浒溪干流横路村和港口溪港口村为界,将以上流域划为生态保护区,全力护优水源综合环境,持续巩固其自然风貌和环境优势。抓好休闲养生修护区。围绕县域“大花园”建设,依托一镇一区三村(天荒坪镇、七彩灵峰休闲度假区和大年初一旅游度假村),将浒溪干流横路至港口溪、港口村至汇合口划为生态修护区,不断提振该区休闲产业。推进综合提升开发区。浒溪干流港口溪汇合口至西苕溪汇合口段河道左岸为灵峰山休闲度假区,右岸为安吉县城区。安吉围绕左右“两区”厚植水岸文化,推进水岸经济,加固防洪闭合圈,形成亦绿亦商的生态经济综合开发区。
二、服务经济护“三水”,融入特色发展路径
以“三生”布局为指引、“三区”特色为基点、全国首个地方标准——《美丽乡村水环境优美村创建标准》为标尺,因地制宜推进浒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提升,实现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清水”惠农。狠抓保护区农林面源治理,大力开展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巩固水土保持,治优源头水质,助推农林产业健康发展。今年以来全县共回收农药废弃包装物3万公斤,处置率达100%;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3.8万亩次,化肥减量325吨;查处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行为285起,使得全县白茶总交易额突破3个亿,同比增长57.7%。“轻水”优商。推进“低小散”企业整治提升,围绕竹制品和膨润土等重点行业共淘汰“低小散”企业120家、提升60家,努力推进修护区水环境综合提升,以优质环境吸引浙商回归、助推休闲产业。今年上半年全县农家乐接待游客人次达394万,直接营业收入6.9亿元,同比上升42.2%和19%。“亲水”乐城。围绕综合开发区打造水景观、植入水文化,建设一路风情、一路风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城镇河滨风景线、乡野滨水休闲带和缤纷健康活动园,不断提升城镇休闲健身功能,让市民、游客更懂水、亲水。
三、注重落实破“三难”,构建长治长效机制
围绕山区县资金筹措、信息流通和常态管护三大难点,以机制建设为核心,构建浒溪流域长治长效新局面。创新方式破解“资金难”。采取政府投入和社会融资相结合,采用PPP等方式既解决资金问题,又加强建后管护,使生态河道在成为休闲场所后长效管理得到保障。配强设施破解“信息难”。流域范围内水库、水闸、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水情信息自动采集,以先进的遥测系统实施水情信息的采集与传输,实现水情信息的采集和传输自动化。迅速、准确地为乡镇(街道)提供水情信息,为防洪调度、布置抢险、进行合理科学的水资源调度提供依据,提高流域防洪、治涝的能力。全员参与破解“管护难”。建立浒溪流域河长制,形成4位县级河长、5位镇级河长、14位村级河长、6位河道警长、14位民兵连长构成的五长共建体系,领、推、查、治、督职责分明,实行每日巡查、半月总结、每月通报,切实加强常态管控,从根本上织密长效管护网。同时将治水内涵融入村规民约,沿线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变被动“管”为主动“建”,努力实现浒溪流域“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