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区地处平原水乡,河道纵横交错,湖漾星罗密布,全区共有2110公里河道和13.6平方公里湖泊漾荡,水域面积94.26平方公里。浙江南浔和江苏吴江地域相邻,河网相通,两地之间就有12条交界河道,涵盖省级、县级、镇级、村级四类河道,交界状态主要为交界或上下游关系。一河分地而治,各自为政,但河道内的水却是流通的。上下游、左右岸属地不同,使得河长们治水鞭长莫及、有心无力。近年来,南浔深化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精神要求,纵深推进“五水共治”工作,打破行政区域之间的壁垒,实现联防联治,共护一湾清水。
一、厘清交界区域,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
一是成立联防联治组织机构。两地成立交界区域水环境联防联治工作领导小组,分别在湖州市南浔区水利局和苏州市吴江区水利局下设联防联治办公室,明确两地联系科室、人员和联系电话。二是建立权责明晰的交界制度。按照属地负责为主,属上下游关系的交接河道的水环境污染防控和治理以及界河的河岸保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开展,做好谁家的孩子谁家抱,同时通过两地协商,合理划定联防联治责任区域。三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每季度不少于一次,由相邻县(市、区)轮流召集,研究涉及交界区域的重大问题,沟通、协商、解决在联合治水等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共同指导相关部门开展工作。
二、加强协调互动,从单点提升向全域共享。
一是建立基层联动平台。结合“河长制”工作,特别是针对跨行政区的河道,借助微信、QQ群等通讯工具建立畅通的基础联动平台,做好相邻乡镇、同一条河流各位河长之间的沟通,实现层层对接、层层联动,做到目标同向、工作同步、问题同治、成果同享。二是建立交接断面协调制度。整合资源,合理布点,完善区域水环境监测网络,结合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等工作,建立基础信息通报月报制度,每月定期将两地交界区域各项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相互通报,逐步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互通和共享。三是建立交界区域联治制度。按照划定明确的水环境综合治理责任区域,建立“一河一档”制度,明确治理目标和治理期限,科学制定整治方案。定期开展交界区域联合执法,以明察为主,每年不少于四次,每次确定一项重点工作内容和执法对象,共同查找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两地执法水平。对联合执法和交叉执法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涉及交界区域水环境质量的问题,两地共同研究,科学制定整改方案,同步推进、同步整改,及时通报整改工作进展,实现整治成果两地共享。
三、跨省无缝对接,从单向作用向多元聚合。
一是打造河长制升级版。在全域河长制管理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省际边界“跨界河长”的全覆盖,设立联合河长公示牌,对两地河长的姓名、职务、电话进行公示,方便接受群众监督。二是每月会商研究治水。交界河道所在的行政村定期召开“五水共治”工作例会,每月邀请“跨界河长”列席,共同研究治水工作。三是构建无缝对接体系。构建以“一河双长”制为中心的责任落实体系,实现治水工作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无缝对接,促进河道联防联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