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德清县地处太湖流域,西部山区溪流众多,东部平原河湖密布,“五山一水四分田”充分体现了德清县的地形特色。这两年来,德清县坚决贯彻省委“五水共治”的决策部署,提出“九法治水”,牢固树立“生态自然、人水和谐”的河道建设理念,依托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试点工程,治理河道近600条,在河道生态建设方面作了一定探索,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有力地助推了“五水共治”。
德清县的生态河道建设工作得到水利部及省水利厅的充分肯定,起到了一定示范作用。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德清县高度重视河道建设,建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由德清县水利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担任项目法人,水利局专门抽调五位同志集中办公,负责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项目建设管理;各乡镇成立领导小组,各项目区建立由项目业主、乡镇、村三级组成的工程建设管理小组和联络小组,监督工程质量并联动推进政策处理工作。
二是科学治水,理念先行。德清县河道治理遵循“生态自然、人水和谐”的建设理念,从传统工程机械性的思维中解放出来,积极打造“会呼吸的河流”。针对德清县河道特点,摆脱过去护岸坚固、硬化的处理方式,顺应生态自然,畅通河流呼吸。根据不同类型的河道,因地制宜选择水系沟通、河底清淤、河道清障、岸坡整治、堤防加固等治理措施。护岸以生态型为主,能不做挡墙尽量不做挡墙,要做挡墙的高度严格控制在正常水位。
三是系统规划,精心设计。德清县河流众多,在规划中注重“两个结合”和“两个突出”。“两个结合”即与德清县实施的“中国和美家园”建设相结合,与“五水共治”相结合。“两个突出”即突出房前屋后河道这个整治重点和突出清淤这个河道整治的根本。
四是一河一策,措施多样。河道生态治理是一项新工作,以往河道治理的思维停留在以结构设计为重点,轻视河道生态及景观设计,如今通过“请进来、走出去”,邀请省内外治水专家现场指导,去兄弟县区参观学习,同时深入一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优化和提升设计。一是护岸形式,针对不同的河道做到“一河一策”;二是民居集中区的河岸全部绿化,并适当进行亲水设施的建设;三是注重水系连通,打通断头河、臭水浜,使死水变活水,恢复河道生命力。
五是示范带动,典型引路。长期以来,老百姓偏好浆砌块石高挡墙的观念根深蒂固,与生态河道的建设理念也有较大的差距,在施工过程中,往往对生态护岸有一定的抵触心理。针对这种情况,德清县通过打造生态示范区、生态示范河道、生态示范河段给老百姓以直观印象,使群众接受并认可生态河道的治理理念,以点带面,确保生态河道建设顺利推进。
六是求真务实,用心实施。生态河道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可学习的知识、技术和可借鉴的实例较少,德清县从设计施工、新材料运用和技术创新三个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生态河道建设水平。一是组织设计、施工人员到杭州西湖、东河等现场参观临摹;二是积极探索运用生态浮岛、生态袋护岸等新材料应用,净化水质的同时有效增强河道生态性;三是开展技术创新克服施工难点,实施效果良好。
七是注重管理,强化保障。一是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同时,德清县通过足额提取土地出让收益、足额征收水利建设基金、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等,使建设资金得到充分保障。二是强化工程管理机制。德清县把生态河道建设纳入县对乡镇年度考核内容,制定重点县绩效考核办法,将目前工程实施情况与今后水利项目及资金补足挂钩,有效调动乡镇及行政村的积极性;在县、乡镇分别成立项目管理小组的基础上,各村也专门聘请了由村老干部、老党员等担任的质量监督员,形成县、乡镇、村三级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三是创新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开发了河道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工程从申报到建成各个环节全部实行数字化管理,有效提升管理水平。
来源: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