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中心
  • 建设管理
  • 防汛抗旱
  • 水政水资源
  • 水生态文明
  • 政务公开
  • 业务专题
  • 水利视频
  • 政务服务
  •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水利要闻
    [浙江日报]突破深水区 打赢攻坚战
    供稿:其他  ‖  来源:湖州市水利局   ‖  审稿:办公室  ‖  发布时间:2015年5月12日  ‖  查看1389次  ‖  


        “我思古人,伊彼大禹,洪水滔天,神州无净土!

        左准绳,右规矩,声为律,身为度,三过其门而不入,八年于外不辞苦,岂不怀归,念此象庶,嗷嗷待哺,大哉圣哉禹!

        薄衣食,卑宫宇,排淮泗,決汉汝,生民相庆免为鱼,禾黍既登修贡赋,亿万斯年,诸夏子孙,弦歌拜舞,大哉圣哉禹!”

        今年谷雨以来,一首旋律优美、极富感染力的《大禹纪念歌》,在绍兴大禹陵广场唱响后,余音缭绕之江大地,绵绵不绝。

        大禹精神,激励着拼搏在“五水共治”这项宏大民生工程一线的干部群众,坚定着浙江治水的信心和决心。

       去年至今,我省为“五水共治”投入资金已逾2000亿元,广大干部群众日夜奋战。一年艰辛换来显著变化:一是地表水中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同比下降1.8%;二是Ⅰ、Ⅱ、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同比上升3.9%。全省水质总体向好。

       “五水共治”开局良好,初见成效。但治水是一场难仗、硬仗、恶仗,不可能轻而易举、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当前,治水已进入“深水区”。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发展治水文化,传承大禹治水的伟大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咬紧牙关不懈怠,坚定不移、义无反顾地将“五水共治”进行到底,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巩固战、持久战、全民战。

       (一)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浙江之源。

        2013年初,针对全省多地环保局长被“邀请”下河游泳等一系列事件,省委、省政府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铁腕治水攻坚战,重点抓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全省河道清理和清洁农村行动,取得初步成效。

        同年10月上旬,“菲特”台风正面袭击我省,引发余姚等地严重的洪涝灾害。我省在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工作的同时,更加深刻意识到,必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

        为此,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五水共治”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要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

        治水就是抓深化改革惠民生,就是抓有效投资促转型,就是抓现代文明树新风,就是抓平安稳定促和谐,就是抓绿色发展优环境。

        我们要通过治水,进一步治出转型升级的新成效,治出面向未来的新优势,治出浙江发展的好局面,治出自信、自觉、自强的精气神,以抓治水促转型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2014年,是我省“五水共治”的全面铺开之年。这一年,全省上下齐心协力、一往无前、挂图作战,逐一落实时间表、项目书、责任状,撕开口子、杀出血路,打响了治水转型的当头炮,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喝彩。

        去年至今,为“五水共治”投入资金已逾2000亿元,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保证治水资金,我省把大幅削减“三公”经费省下来的钱全部用于治水。

        这一年,以治污水为重点,以“清三河”为突破口,全省共治理黑河、臭河、垃圾河1万多公里,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不少老百姓反映,身边的河道变清了、水质变好了、景色变美了,逐渐有了儿时记忆中的模样。

        在湖州安吉梅溪镇,沦为“天然垃圾场”多年的东河浜,在清淤泥、铲垃圾、除杂草、驳石坎、引活水后,重新流淌起来。从春到秋,持续跟踪拍摄东河浜之变的“80后”蔡向前感慨地说:“儿时的东河浜,终于回来了。”

       在丽水缙云,整治一新的好溪,串起沿岸百余个特色村庄,成为当地浑然天成的一道乡村美景。好溪流域“小赤壁”景点对岸的下洋村,村民顺势扮靓庭院,发展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龙川村打造洁净湿地,引来白鹭蹁跹,变身为“白鹭驿站”……

        在温州,伴随着“五水共治”工作的强势推进,滨水公园、城镇污水处理厂、顺溪水库等重大民生工程的建设,该市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大大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而位于浦阳江源头的浦江,更是以治水锤炼干部队伍。首轮治水攻坚战中,全县13860名公务人员(包含参公、事业单位人员),11000多人参与其中,参与率高达80%。一大批能征善战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一批敢于负责、敢抓敢管、自身过硬的村民,也被纳入村级干部队伍。

    ……

        对浙江而言,治水不仅治出了秀水美景,治出了发展后劲,还治出了法治意识,治出了干部新风,治出了百姓口碑,为推进“两富”、“两美”浙江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省统计局去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老百姓对“五水共治”的支持度高达96%。治水,真正治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我们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

       (二)浙江治水,点滴变化,深入人心。

        然而,今年3月至今,媒体捕捉到的两条信息,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治水形势的严峻:

        3月16日,媒体曝光,位于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临江街道境内的南新河,综合整治还不到半年,又翻滚着黑臭的污水。

        3月18日,钱江晚报《独立调查》栏目报道,省人大代表抽查杭城7条“摘帽”河道,其中6条劣V类;记者实地探访其中两条河道,发现情况不容乐观。

        “摘帽”河道又变黑,值得警醒和反思。这说明,“河长制”没有真正落实,长效管理机制依然缺失;黑臭河的治理,水质的改善,终究要靠治本,否则水质改善也会成为一句空话。

        为此,我省要求各地今年在持续推进5000公里黑臭河治理的同时,对去年“摘帽”的黑河、臭河、垃圾河,无一漏网地进行全面检查,切实防止污染反弹。

        3月20日召开的全省各市治水办主任会议,更是传递出两个鲜明信号:

        一是强化考核,提升“清三河”考核验收标准,特别是要把污水处理率、垃圾收集率、河道纳管率等,作为量化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二是要对创标、“摘帽”的“三河”,每年再评一次,若发现污染反弹,就重新把“帽子”戴回去。

        “清三河”时间紧、任务重,去年能取得这番成绩实属不易,我省为何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自我加压,开年就把防止“三河”污染反弹作为重要内容来抓?

        这说明,这场治水仗,绝不在于建一时之功。

        我们决不能有任何松懈、留任何退路,必须以不达目标不罢休、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决心和劲头,把“清三河”进行到底。

        防反弹,关键是要抓好长效管理。河道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只要有一项措施不到位,河道污染就会卷土重来。在提升完善“清三河”考核验收标准、明确治本导向的同时,各地应全面建立“回头看”制度,完善日常化、网格化巡查机制,建立“管、治、保”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

        抓好长效管理,落实“河长制”是牛鼻子。“河长制”是我省治水实践的一大经验和成果。今年,要完善省、

                  
    上一篇: 市委书记裘东耀调研吴兴区防汛工作
    下一篇: 罗安生局长检查长兴县水库安全管理工作
    版权所有 湖州市水利局   联系电话:0572-2667910 网站地图
    浙ICP备10016985号-1    公安备案号:33059102000029 网站标识码:3305000011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当前在线 人 今日访问IP: 个  
    .MSSQL版本TM
    微 信
    微 博
    Copyright Right©2008-2013 Pow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