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中心
  • 建设管理
  • 防汛抗旱
  • 水政水资源
  • 水生态文明
  • 政务公开
  • 业务专题
  • 水利视频
  • 政务服务
  • 您的位置:首页 >> 水生态文明 >> 水生态文明
    “十一五”期间湖州市水资源配置问题初探
    供稿:  ‖  来源:海涛   ‖  发布时间:年月日  ‖  查看3652次  ‖  

    “十一五”期间湖州市水资源配置问题初探


    章瑛婴   王旭强

    (湖州市水利局    浙江   湖州   313000)

    【摘  要】  本文通过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评价,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对策措施以及特枯年份的应急对策。

    【关键词】  水资源  配置  方案   对策   措施

    一、水资源调查评价

    1、水资源量

    降水是湖州市本地自产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398.5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39.4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8.3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1.07亿立方米,单位面积水资源量68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亩均耕地水资源量1863方/亩,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537立方米,远低于全国(2300立方米)和全省(2106立方米)平均水平。200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067.8毫米,地表水资源量20.51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21.3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831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32.1%。

    湖州市地处苕溪下游,北临太湖,过境水资源十分丰富,引苕引湖水量是湖州市可用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苕溪流域集水面积457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资源量34.30亿立方米,太湖水面辽阔,水量丰沛,常水位1.2米时水面面积约2338平方公里,蓄水量约44.3亿立方米,枯水季节,太湖是重要的补充水源。2003年引苕引湖水量为33.68亿立方米。

    2、水质

    湖州市各河流段水质基本良好,但在部分河流和流经城镇的河段,特别是东部河网地区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监测河流水质的主要指标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水质污染主要为有机污染。2003年度全市各河流、水库共设各级监测站位72个,监测结果表明,湖州市所有水质监测断面中符合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和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分别为0.0%、18.1%、51.4%、16.7%和8.3%,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5.5%。各水库监测断面中符合Ⅰ类、Ⅱ类、Ⅲ类、Ⅳ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分别为0.0%、75.0%、25.0%和0.0%,没有Ⅴ类和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因此湖州市有地表水监测断面七成均优于三类水质标准。

    3、水资源演变情势

    湖州市自身水资源总量并不丰富,随着人口增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断减少,总体呈递减趋势。80年代中期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596立方米,至目前已减少为1537立方米。属中等干旱年的2000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988方,大大低于全省2146方/人的平均水平。

    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人口稀少的西部山区人均水资源量则呈递增趋势,而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及平原区(杭嘉湖平原区)人均水资源量呈递减趋势。苕溪山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0.88亿立方米,占全市总量的78%,人均水资源量占有量约为2640立方米,东部平原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8.58亿立方米,占全市总量的22%,人均水资源量约为613立方米,苕溪山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杭嘉湖平原区的4.3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河网水体自净化能力减弱,水域面积逐年减少,河网水面率从1996年的11.8%降至2000年的9.2%,部分企业的工业污水和农村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河道,由于污水处理增长速率赶不上污染的速率,致使河网淤积,河网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特别在中心城市周边河道,水质恶化更为严重。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供水基础设施

                  
    上一篇: 西苕溪源头考辨
    下一篇: 略论湖州的运河经济与运河文化
    版权所有 湖州市水利局   联系电话:0572-2667910 网站地图
    浙ICP备10016985号-1    公安备案号:33059102000029 网站标识码:3305000011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当前在线 人 今日访问IP: 个  
    .MSSQL版本TM
    微 信
    微 博
    Copyright Right©2008-2013 Pow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