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湖州市水资源配置问题初探
章瑛婴 王旭强
(湖州市水利局 浙江 湖州 313000)
【摘 要】 本文通过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评价,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对策措施以及特枯年份的应急对策。
【关键词】 水资源 配置 方案 对策 措施
一、水资源调查评价
1、水资源量
降水是湖州市本地自产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398.5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39.4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8.3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1.07亿立方米,单位面积水资源量68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亩均耕地水资源量1863方/亩,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537立方米,远低于全国(2300立方米)和全省(2106立方米)平均水平。2003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067.8毫米,地表水资源量20.51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21.3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831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32.1%。
湖州市地处苕溪下游,北临太湖,过境水资源十分丰富,引苕引湖水量是湖州市可用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苕溪流域集水面积457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资源量34.30亿立方米,太湖水面辽阔,水量丰沛,常水位1.2米时水面面积约2338平方公里,蓄水量约44.3亿立方米,枯水季节,太湖是重要的补充水源。2003年引苕引湖水量为33.68亿立方米。
2、水质
湖州市各河流段水质基本良好,但在部分河流和流经城镇的河段,特别是东部河网地区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监测河流水质的主要指标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水质污染主要为有机污染。2003年度全市各河流、水库共设各级监测站位72个,监测结果表明,湖州市所有水质监测断面中符合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和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分别为0.0%、18.1%、51.4%、16.7%和8.3%,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5.5%。各水库监测断面中符合Ⅰ类、Ⅱ类、Ⅲ类、Ⅳ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分别为0.0%、75.0%、25.0%和0.0%,没有Ⅴ类和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因此湖州市有地表水监测断面七成均优于三类水质标准。
3、水资源演变情势
湖州市自身水资源总量并不丰富,随着人口增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断减少,总体呈递减趋势。80年代中期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596立方米,至目前已减少为1537立方米。属中等干旱年的2000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988方,大大低于全省2146方/人的平均水平。
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人口稀少的西部山区人均水资源量则呈递增趋势,而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及平原区(杭嘉湖平原区)人均水资源量呈递减趋势。苕溪山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0.88亿立方米,占全市总量的78%,人均水资源量占有量约为2640立方米,东部平原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8.58亿立方米,占全市总量的22%,人均水资源量约为613立方米,苕溪山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杭嘉湖平原区的4.3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河网水体自净化能力减弱,水域面积逐年减少,河网水面率从1996年的11.8%降至2000年的9.2%,部分企业的工业污水和农村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河道,由于污水处理增长速率赶不上污染的速率,致使河网淤积,河网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特别在中心城市周边河道,水质恶化更为严重。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供水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