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中心
  • 建设管理
  • 防汛抗旱
  • 水政水资源
  • 水生态文明
  • 政务公开
  • 业务专题
  • 水利视频
  • 政务服务
  •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信息
    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2011年全国贯彻中央一号文件治水兴邦工作纪实
    供稿:  ‖  来源:办公室   ‖  发布时间:2012年2月2日  ‖  查看548次  ‖  

    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2011年全国贯彻中央一号文件治水兴邦工作纪实


        新华社北京1月19日电(记者于文静、林晖)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我国水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召开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掀开了中华民族治水兴邦史册的新篇章。 

     
      回眸2011,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从江南水乡到塞外高原,神州大地治水兴水春潮涌。全面战胜三次大范围严重干旱,洪涝灾害死亡人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水利投资大幅增长、民生水利和薄弱环节建设全面提速、管理改革不断加强,为粮食总产“八连增”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学谋划 政策创新——顶层设计有力有效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由于历史等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水利建设发展远远落后于电力、交通等国家基础部门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制约农业稳定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可持续发展主要瓶颈。 
     

      审时度势,科学谋划—— 

     
      2011年新年伊始,我国吹响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的进军号,中央各部门立足国情、统筹规划。水利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中央分成水资源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等配套政策文件。 

     
      各地结合省情水情,精心谋划。31个省区市均出台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实施意见或决定,27个省区市以党委、政府名义召开水利工作会议,全力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决策果断,部署有力。在这些政策中,建立稳定增长的水利投入机制令人瞩目——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这意味着,今后10年年均水利投资将达4千亿元,总量达4万亿元。 
     

      截至2011年12月31日,2011年全国水利投资345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141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同比增幅达15.9%;地方投资2311亿元,首次突破2千亿元。 

     
      “对水利部门来说,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怎么把钱高效使用。”水利部总规划师周学文说。据悉,水利部完善一系列资金监管制度,与审计署共建“水利资金免疫系统”,通过科技手段加强资金监管,与监察部建立联合监督检查机制。水利建设还被纳入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 

     
      工程前期工作至关紧要。2011年,水利部向发展改革委报送重点水利工程项目45项,总投资1768.22亿元;已批复或核定42项,总投资1729.41亿元。通过实施计划进度精细化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被认为是中央一号文件中含金量最高的政策。 
     

      从重旱灾区到欠发达地区,从东海之滨到茫茫戈壁……这项政策在全国大部分省区市明确落实,一些省份计提比例明显高于国家规定,如贵州达到12%、山东10%━20%、黑龙江10%━15%。为解决土地出让收益与水利建设任务不匹配问题,一些省份还明确省级统筹,如云南50%、广东45%、宁夏40%。 
     

      为政之要,其枢在水。中央一号文件为水利改革发展送来春风。面对战略机遇和重大历史使命,各级水利部门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水利改革发展扬帆起航。 
     

      瞄准“短板” 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 
     

      隆冬时节,西域边陲喀什滴水成冰。广袤大地上,广大干部群众掀起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潮、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奠基、齐热哈塔尔水电站开工建设、叶尔羌河中游渠首完工……这些工程对防洪、灌溉、改善生态及繁荣经济、民族团结意义重大。 
     

      喀什,是全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的缩影。 
     

      一座座“长虹”凌空飞跃,一条条“巨龙”逶迤向前。2011年,是我国多年来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最多的一年,一些一直想建而未建的工程开工了。江河治理、骨干枢纽、重点水源、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水利建设项目全面推进—— 
     

      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开工,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及重点河段崩岸治理深入开展,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顺利推进,洞庭湖、鄱阳湖近期治理项目建设加快,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加快建设,吉林引嫩入白全线通水,农村水电全年新增装机300万千瓦,水土流失综合治理5万平方公里…… 
     

      2011年,水利建设交出亮丽的成绩单,不仅夯实国民经济发展基础,也让暖流荡漾在亿万百姓心间—— 
     

      冬日陇原大地,得益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甘肃省天水市凌温村216户农家告别了饮用塘水、苦咸水的历史,用上自来水。 
     

      村民凌耀明感慨万千:“以前用沟里水和水窖水泡茶,味道难闻,经常闹肚子。现在喝的清洁水,像甘泉一样甜咧!” 
     

      凌温村的大变化,是水利惠民生的真实写照。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 
     

      2011年,国家安排中央投资770亿元用于民生水利,占全年中央水利投资的67.5%。解决了6398万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等加快推进,显著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面对成绩,水利部部长陈雷坦承,近年来,各种极端天气灾害出现频率和强度明显上升,必须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粮食产量“八连增”之后,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更为紧要;还有2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安全问题;水土流失依然严重…… 
     

      这是对新形势、新情况的清醒认识。 
     

      看清问题,才能从容应对;直面挑战,才能迎难而上。陈雷表示,新的一年,水利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奋力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 

     
      落实“三条红线” 实现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扎实推进 

     
      这一幕令人难忘—— 

     
      2011年8月13日下午,正在广州考察的胡锦涛总书记不顾暑热,来到越秀区了解广州市河涌综合整治情况。流经广州中心城区的东濠涌以前污染十分严重,整治后水质明显改善。总书记走到岸边,俯下身子,用手舀起水来,仔细察看水质。 
     

      这一场景,体现了总书记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更是党中央对加快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人多地少水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的28%,全国有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正常年份全国年缺水500多亿立方米。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科学决策,才能化危为机;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 
     

      2011年,水利部抓紧落实“三条红线”。基本完成2015年考核指标在流域层面分解,编制完成《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分解落实各省区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对高用水行业用水定额进行修订,启动全国重要河湖健康评估,深入开展水源地达标建设,确定山东、天津等4个省市作为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 
     

      各地因地制宜加强部署。山东在用水总量控制基础上,从省级层面划定“三条红线”;辽宁要求在能满足用水需求前提下,现有城镇地下水取水工程按规定时限全部关停;内蒙古提出取用水量已达或超过控制目标地区可采取水权转换等方式解决…… 

     
      2011,全国水利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完成河北向北京应急调水、引黄济津济冀应急调水、珠江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修订后的《水土保持法》全面实施,《太湖流域管理条例》颁布出台,开展了淮河、黄河流域河道采砂专项整治和全国河湖管理执法检查。 

     
      向管理要资源,向管理要效益。各地各部门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努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理顺管理体制 建立长效机制——水利改革向纵深迈进 
     

      长期以来,基层水利管理薄弱,工程建后管护“缺位”是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无法充分发挥效益的重要原因。专家指出,未来五年,水利建设大部分是中小型水利工程,建立健全管护模式对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在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杏坊村,过去农田灌溉经常出现抢水的现象得到解决。通过建立水管员制度,3名水管员负责灌溉泵站工程管理维护,水费收入由村委和水管员五五分成,村委得到维护费用,水管员得到工资。 
     

      村支部书记孙夫竹笑着说:“村里的水利工程找到娘家了。” 

     
      杏坊村的实践是全国各地探索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长效机制的一面镜子。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2011年,我国水利改革向纵深迈进。”陈雷表示,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水

                  
    上一篇: 人民日报:水利“大年”迈大步(图)
    下一篇: 国务院发布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意见
    版权所有 湖州市水利局   联系电话:0572-2667910 网站地图
    浙ICP备10016985号-1    公安备案号:33059102000029 网站标识码:3305000011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当前在线 人 今日访问IP: 个  
    .MSSQL版本TM
    微 信
    微 博
    Copyright Right©2008-2013 Pow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