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宣布2008年太湖安全度夏
日前,江苏省正式宣布太湖实现安全度夏。这预示着2008年该省境内的太湖,不会再发生类似2007年5月的蓝藻大规模爆发事件。
9月2日,在该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江苏省环保厅厅长张敬华透露,“经过上下努力,太湖基本实现安全度夏的阶段性目标”。9月3日,江苏省政府官方网站发布此一消息。
相关专家告诉《财经》记者,安全度夏并不代表太湖2008年没有出现蓝藻,更不代表太湖污染和富营养化得到缓减。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的一位专家介绍,2007年5月末,在连续几日西南风的作用下,太湖湖中已爆发的蓝藻逐渐被吹至无锡市郊太湖梅梁湾、贡湖湾交接处,越积越多。随着蓝藻的死亡,该处湖面出现恶臭味道。
而无锡市重要水源供应地之一南泉水厂的取水口正在蓝藻恶臭发生范围内。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南泉水厂无法完全消除水中臭味,因此无锡相当数量居民连续数日遭遇自来水“臭水”情形。此即为当时震动全国的“太湖蓝藻事件”。
事件引发国务院的高度关注,主要领导人几次批示严治太湖污染。随之,投资达1000亿元以上的新一轮太湖治污启动。但太湖污染和富营养化已积重难返,初见成效也要至2020年。在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江苏省主要领导公开承诺,确保2008年太湖安全度夏。
相关环保专家解释说,事实上2008年太湖中出现的蓝藻并不一定比2007年少,并且未来数年太湖年年都可能出现较大数量的蓝藻。而江苏省实现2008年太湖安全度夏,是因为采取了较为妥当短期措施。
接近江苏省环保厅高层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2008年上半年,无锡和苏州先后在长江边新建成自来水厂。即使出现了2007年的情形,当地居民由于有了长江供应的自来水,也不会再遭遇“臭水”。
在具体措施上,入夏以来,该省在太湖上对蓝藻实行24小时持续、全方面的监测,即卫星遥测、自动监测和人工巡测结合。在太湖沿岸设立上百处蓝藻打捞点,至今已累计打捞40多万吨。由此,基本上确保蓝藻无法像2007年那样大规模聚集。
此外,在国家水利部门支持下,2008年夏季,太湖实行了规模空前的“引江济太”工程,累计抽引江水20亿立方米至太湖,等于将一半太湖水换成了长江水。
2008的7月初,《财经》记者再次来到2007年太湖蓝藻的爆发地,发现太湖水中蓝藻虽未成灾,但仍保有相当数量。
专家认为,2008年虽然安全过去,但确保未来数年每年都安全度夏仍有相当难度。事实上,安全度夏只是表面,根治太湖之污才是江苏省及其他环太湖地区的实质课题。
来源:《财经》2008-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