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力 抢胜石坎河堰塞湖
——长江委抢险队疏通文家坝堰塞湖侧记
2008年5月27日,绵阳市平武县南坝镇文家坝石坎河堰塞湖成功疏通,被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阻隔了半个多月的河水夹杂着泥石,沿着疏通的导流明渠途径原河道涌入涪江,浑黄和清澈交汇,泾渭分明,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这是四川灾情发生以来第一个由人工疏通的堰塞湖。担负此次抢险任务的是长江委抗震救灾水利工程应急抢险队。
5月18日,接到水利部电传通知紧急,委副主任魏山忠在第一时间向在抗灾前线的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前方领导小组副组长、长江委主任蔡其华请示,组建长江委抗震救灾水利工程应急抢险队,并做出具体安排;21日全体队员、装备在绵阳集结完毕;23日挺进险情现场;24日排险施工全面展开;27日导流成功——在短短的十天里,抢险队克服了道路不通、重型机械无法进入险情现场等诸多困难,冒着余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重重危险,团结拼搏、通力合作、连续奋战,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为抗震救灾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领队的“快”
抢险,重在速度。灾情就是命令!
长江委抗震救灾水利工程应急抢险队领队、综合管理中心主任戴润泉自5月18日接到组建命令后,第一时间开会研究布置方案,迅速组织制定长江委抗震救灾水利工程应急抢险队工作方案,综合管理中心全体调动,当天就将抢险队伍所需的服装、帐篷、食品、劳保生活物品全部配置齐全。
随后,长江委的举全委之力,抢险队的人员、重型装备分“海、陆、空”三路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灾区。
19日晚,戴润泉连夜飞抵成都,向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领导小组汇报工作,明确了抢险队的抗震救灾任务——处置平武县南坝镇文家坝堰塞湖险情。
20日早,戴润泉指示前期技术人员尽快进入险情现场勘察并提出抢险初步方案。
21日中午,戴润泉与抢险大批队员在成都汇合并于下午1点抵达绵阳,当晚,与从前线刚刚查勘回来的抢险队技术人员研究抢险初步方案的可行性。
22日,戴润泉向正在绵阳的水利部抗震救灾副指挥长、长江委主任蔡其华,水利部抗震救灾副指挥长、水利部总工刘宁,水利部抗震救灾工作组专家、长江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杨启贵及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徐麟祥汇报了长江委抗震救灾水利工程应急抢险队人员、设备到位及抢险队对险情的现场察勘情况,并汇报了现场察勘后形成的初步抢险方案,与会人员经过深入研究论证通过了抢险队的方案。
23日,19名抢险队员进入险情现场,随即展开实地勘察。当时由于通往平武县南坝镇的道路还没有打通,抢险队的重型机械装备无法进入抢险现场,勘察途中戴润泉看到路边停着一台挖掘机,戴润泉立即说:“如果能通过平武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在当地协调征用机械设备,我们就能先干起来,为抢险争取时间。”
5月24日下午3时,长江委抢险队接到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开工电话通知后,立即开展导流明渠开挖施工。
事实证明,当时果敢而快速的决策,为后来明渠导流的疏通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长江委抗震救灾水利工程应急抢险队也正是利用征调过来的几台重型施工设备,奋战三天三夜,成功疏通了文家坝这个高危险级的堰塞湖。
在一线,戴润泉工作高效,身先士卒,为队员树立了榜样。他和队员共同经历余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重重危险,与队员一起住帐篷、吃大锅饭,熬夜苦战,在工地、在驻扎地每天都能看到他行色匆匆的身影。在导流渠成功过水后的工作总结会上,他感慨的说,“抢险队的核心就在一个“抢”字,要善于抢时间、抢进度、抢生机”。
队长的“急”
5月19日下午,长江委科技大楼会议厅,长江委抗震救灾水利工程应急抢险队队员赴川动员大会正在这里举行,抢险队队长王志刚铿锵有力的话语响彻大厅,他代表全体赴川队员向委领导庄严保证:“坚决听从指挥,不畏坚险、不怕牺牲、不辱使命,完成任务!”
已过天命之年的王志刚,皮肤黝黑,从他的眼神里,总是能够看到稳健和坚毅,透露着不服输的倔犟性格。这次临危受命,他深感责任重大,一开始就憋着一股劲,从人员集结、机械装运、后勤保障等,事无巨细他都事必躬亲,确保万无一失!进入险情现场后,面对道路不通重型设备无法进入现场的困难,他内心虽忧心忡忡,但仍然从容镇定的指挥,一方面与技术施工人员商量攻坚方案,一方面积极落实与当地抗震指挥部联系争取在当地征用机械。施工期间,为了快速稳妥地排除险情,日夜不间断的工作使他两眼通红,身体透支严重,但他始终坚持指挥在一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大家都听到了他质朴的话语:“我们着急啊!”
是啊,他的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抢险队全体队员面对当时严峻险情和现实困难的焦虑和担心。
王志刚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队员们。为保证前线回来人员能用上水,从施工现场下来后,他又不顾疲劳亲自为队员挑水,从驻地到取水点约600多米的路程,由于是山路,就是轻装徒步也非常艰难,王志刚挑着每担约100斤的水往返多趟,连年轻的小伙子都自愧不如。这就是王志刚的工作作风,大事敢干,小事不放,他多次说:“做事就是要真干实干,我们到这里来是组织对我们最大的信任,完不成任务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正因为有这样的队长,有着不完成任务死不罢休的豪迈气魄,才能凝聚超强的战斗力。
27日导流成功后,“着急”的队长回到驻地说第一句话就是:“我要睡觉。”
除了队长,还有一个人不得不说,那就是抢险队副队长段康!
微微发福的体型丝毫遮掩不了他硬朗粗犷的作风。以身作则、兢兢业业,是他们两人最大的共同点!施工前,在人员分工的安排上有条不紊,帮忙搭帐篷身先士卒,找施工设备尽心竭力;施工期间,他又总是时时刻刻地坚守在施工现场,吃盒饭,睡野外,总想把休息的时间让给对方。因为发福容易出汗,身上衣服就像是没有干过!从工地上下来,声音已是嘶哑的,笑容却依然和蔼,发鬓间的白发或许又多了些许……
技术负责人的“稳”
最早提出抢险方案的就是担负此次抢险工程的技术负责人晏坤安。文家坝堰塞湖导流成功处处蕴涵着他的务实和稳健。
早在21日他就带领几名队员在道路还没有疏通的情况下,冒着余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危险进入险情现场,在进入实地查勘后,面对焦急的当地水利负责人,他说:“不要急,我们来了,就要解决问题。”晏坤安就是这样一位总能让人心安的总工,面对诸多现实困难他都能从容不迫。
在险情现场,他紧张有序地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测量,根据测量数量研究施工方案,反复论证如何在最短时间疏通堰塞湖的最现实可行的方法。2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胸有成竹地说“现在从渗水点流出来的水还是清的,如果是浑浊的那就比较危险了”。他的话语让许多为文家坝堰塞湖担心的人长舒了一口气,这说明我们还是有时间赶在危险到来之前,成功导流。
在施工过程中,晏坤安始终坚持在一线,从导流明渠的线路确定到正式开挖直至疏通泄流,他时刻关注着上游水面的变化,多次上下坝体察看渗水情况。在确认水位上升的速度相对施工进度而言并不构成危险的前提下,他又果断决定将导流明渠继续挖深扩宽,大大地提高了疏通后的泄流速度,对险情的排除提供了更为安全的保障!
队员们的“实”
长江委抗震救灾水利工程应急抢险队的队员来自委内不同的单位,在他们中间有工程师、司机、机械操作手、机械维修工、医生,但现在他们又都是抢险队的一员,都担负着同样的责任和使命,在抢险施工中他们不顾危险、踏实肯干、连续作战,尽其所能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负责后勤的管金运,徐建明、廖其盛一心为前线人员着想,后勤工作周到细致,保障了一线队员的作战能力;负责施工管理的须春,爽朗嘶哑的笑声和衣服上那一层一层白花花的汗渍让人记忆深刻;高级工程师周峰、刘津洲在测量时,突然爆发山体滑坡,一个巨大的山石就砸在他的脚底下,但是他们还是冒着生命危险继续测量,直到取得宝贵的数据;施工期间,挖掘机师傅何庭权、陈同祥轮番作业,日夜施工,一天下来全身都是层厚厚的尘土;更有包春祥、包文斌父子齐上阵,携手奋战,成为抢险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随队医生周志敏为队员准备了充足的药品,对生病的队员总是呵护备至。此外,还有一直辅助测量的谢启、挑起了明渠导流前的最后的一铲土石的胡丹林,专门负责电源的直流电工杨林,机械维修师傅冯革文,专门负责油料运送的周国富,不辞辛劳开车的司机祝琦、卢会均等,他们不顾疲乏,日夜不间断的工作,往往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后,又主动的去帮助其他队员做力所能及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