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中心
  • 建设管理
  • 防汛抗旱
  • 水政水资源
  • 水生态文明
  • 政务公开
  • 业务专题
  • 水利视频
  • 政务服务
  •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信息
    半月谈文章:水乡旱情的背后
    供稿:  ‖  来源:徐浩   ‖  发布时间:2008年1月9日  ‖  查看226次  ‖  

        半月谈文章:水乡旱情的背后 

    编者按: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200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点确定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可以说非常及时。在人们的记忆中,湖南、江西是“水资源大省”。湖南境内,洞庭湖吞吐长江,接纳湘、资、沅、澧四水;江西境内,鄱阳湖名扬天下,赣江等五大水系浩浩汤汤。每到汛期,有时湖南、江西几天的降雨量就能抵得上北方地区全年的降雨量。然而,近年来“水乡泽国”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旱情。持续干旱,不仅对农业生产和居民饮用水带来威胁,也带来河流枯水、航运中断等一系列问题。痛定当思痛!为此,本刊记者深入湘、赣、川、渝,就农田水利设施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除了气候因素外,水乡大旱的背后存在着诸如水利设施欠账过多等一系列问题,记者的见闻发人深省。

        目睹“水乡泽国”之大旱

        2007年12月上旬,记者在湘江长沙段看到,很多地方河床浅露,往日百舸争流的壮阔场面已然不再。由于江河流量严重偏少,水体的自净能力下降,水体污染加重。

        一些缺少水源的农村饮水发生了困难。湖南邵阳县黄荆乡长乡村的村民们定量分配井水,3天分一次,每户分一担,但随着旱情的持续,就连这口“救命井”也干枯了,村民们只好到1公里外的地方寻找生活水源。

        持续的干旱也危及不少湘江沿线城市的用水。北顶长江、毗邻洞庭湖的华容县,境内有通长江的8条水源,但由于水量锐减,华容县有20多万人饮水出现困难。

        不仅湘中、湘南干旱显露,有“水窝子”之称的洞庭湖区干旱迹象也日益明显。南县中鱼口镇石码头村地处洞庭湖洼地,是整个湖区地势最低的地方之一,就连这个“水窝子”也在连年抗旱。村党支部书记颜正辉说,过去石码头村是淹怕了,这几年却年年旱。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买了柴油机,随时准备抽水抗旱。据2007年12月上旬的统计,湖南全省31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旱,农作物受旱面积600多万亩,因旱造成8万多人、4万多头大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1500多座水库、15万处池塘干枯。

       遭受旱灾袭击的还有江西。江西继2007年七八月份发生全省性大旱之后,9月份开始又出现秋冬连旱,多数地区连续60多天基本无雨,江河水位持续下降,导致江西部分城镇供水紧张,抗旱形势严峻。江西省水文局局长谭国良介绍,2007年9月以后,江西五大水系和鄱阳湖地区21个水文站出现低于历史最低记录的极枯水位。

       江西都昌县狮山乡下杨咀村村民余俊昌告诉记者:“去年9月以来,这里就没有下过一场能把地面打湿的雨,而入冬以来更是滴雨未下。村里60多岁的老人家都讲,自出生就没有见过秋天和冬天这么旱。湖(鄱阳湖)里的水太低太远,水抽不过来。全村上千人靠喝4口井水和沉淀的池塘水过活。”严重的秋冬连旱已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都昌县计划冬种面积是56万亩,因干旱只播种了35万亩,如今这35万亩的油菜、小麦、蔬菜等全部遭受严重干旱。

     
        水利基础设施“半死不活”

     
        一面是干旱日益严峻,一面是杂草丛生的水沟、垮塌淤塞的渠道、年久失修的排灌机埠……穿行于干旱下的三湘大地,记者深切感受到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严重“透支”。
        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于保障洞庭湖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非常关键。记者采访中见到,作为湖区农业“命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普遍超期服役、带病运行,尽显疲态。以排涝设施为例,洞庭湖区共有排涝装机67万千瓦,其中已建成的大型排涝工程36处,但这些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备严重老化,多数泵站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弱。

       “‘龙王沟’水库的右干渠被滑坡冲垮好多年了,至今也没钱整修,只能看着水库里的水白白流走。今年春灌时,周边1000多亩地只有‘靠天吃饭’了。”隆冬时节,在四川渠县三板乡大雾村,70岁的老农陈思安叹着气说。大雾村地处川东北丘陵地区,在去年四川遭遇的特大旱灾中,这个村未能幸免。更为严重的是,2004年、2005年、2007年,渠县还遭遇了三次洪涝灾害,当地农业生产损失惨重。

       渠县水利局副局长任蛟说,全县93座水库中,只有一座是中型水库,其余的都是小二型水库,这些水库大都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计标准低、损毁老化严重,病险水库就有70座。全县82.6万亩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不足30万亩,其他就只能“靠天吃饭”。
     
        渠县农机局副局长郑代明说,渠县地处丘陵地区,很多农田用水靠提灌,然而,提灌站运行情况很差,“老本”快吃不动了。全县现有提灌站约450座,能正常运行的不到150个。没有提灌站,遇上干旱年份,一方面眼看着江河水白白流淌,另一方面却无水可用。

        留不住水,也是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抗旱中最头疼和无奈的事。龙潭水库是江西乐安县城的供水来源,但几十年来只有一个简易的土坝在拦水。乐安县水利局局长王贵香告诉记者:“这个土坝只能拦蓄10万吨水,到了旱季,为县城供水都成问题,更不要说为周边农田提供水源。”

        由于受到水利基础设施功能发挥极不正常的影响,湖南洞庭湖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受到制约。2007年4月至5月,洞庭湖区旱情并不算严重,却到处稻田缺水,棉田干裂,大量棉苗枯死。6月份连续几天降雨,又使得大多数棉田积水不能及时排出,棉苗大片死亡。

        此外,许多地方的水利网络缺少“心脏”,抗灾减灾能力较低。丰都县是重庆市2006年特大旱灾中受灾较重的区县之一。丰都县水利局局长张承银说,丰都县各类水利工程有8809处,而中型水库只有1座,其余都是微小型水利设施。由于骨干水利工程太少,水利网络缺少“心脏”,水利设施抵御特大干旱的能力极其脆弱。2006年丰都县持续干旱70多天,17座小一型水库支持了近40天,而小二型水库、山坪塘、凼、池等微小型水利设施几乎没有支持能力,仅十几天就干涸了。重庆市水利局局长朱宪生说,重庆市有各类水利工程20.2万处,但大都是微小型水利设施,全市至今没有一座大型农业灌溉水库,仅有的52座中型水库中有一些是“有肠无肚”,全市还有837座病险水库急需整治。

     
        水利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四大体制障碍亟待破除

     
        四川省水利厅厅长彭述明说,近10多年间,四川省级财政预算内资金每年用于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资长期保持在1.5亿元左右,与财政收入增长失衡,加上通胀因素,实际是负增长。

        在农业大县乐至,县水利局水利工程师谢祖国说,乐至是四川丘陵地区最旱的县之一,旱地占全县的75%,一个山头就是一个旱片死角,出路只能是建微水工程。然而,工程建设受资金不足的制约很大,以往每年只能解决两三个村,这两年省上加大了投入,每年也只能解决5个村,而全县共有606个行政村。从1999年开始搞集雨节灌工程建设,到2006年7年中一共才解决了21个村。资金安排谁先谁后,引发了不少矛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地方的旱涝交错灾害,暴露出当前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和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四大薄弱环节:

       一是缺资金、缺人力。按照国家水利投资“分级负责,分级管理”政策,10万立方米以上、100万立方米以下的小二型水库由乡镇一级负责投资和管护,100万立方米以上、1000万立方米以下的小一型水库由县级负责投资和管护。而兴建一座小二型水库动辄耗资几百万元,这对于“饥饿型”的县级财政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另外,土地承包到户,特别是农业税费改革和取消“两工”(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后,用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村提留不复存在。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逐年增多,农民投工投劳急剧减少,导致农村水利建设陷入“一无资金二缺人力”的尴尬境地。

       二是“重建轻管,重用轻护”。建工程国家有补助,管工程难筹钱,这一问题造成众多输水渠道跑、冒、滴、漏严重

                  
    上一篇: 济南:小清河治理从“头”开始
    下一篇: 合肥治理水环境 巢湖碧水清波有望再现
    版权所有 湖州市水利局   联系电话:0572-2667910 网站地图
    浙ICP备10016985号-1    公安备案号:33059102000029 网站标识码:3305000011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当前在线 人 今日访问IP: 个  
    .MSSQL版本TM
    微 信
    微 博
    Copyright Right©2008-2013 Pow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