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中心
  • 建设管理
  • 防汛抗旱
  • 水政水资源
  • 水生态文明
  • 政务公开
  • 业务专题
  • 水利视频
  • 政务服务
  •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信息
    海南:防台风六十字
    供稿:  ‖  来源:徐浩   ‖  发布时间:2007年4月18日  ‖  查看353次  ‖  

     海南:防台风六十字
     
    早部署 抓落实 要值班 订预案 备物资

    保通信 船回港 人撤离 停上课 停航运

    预泄洪 听预报 收作物 清阳台 关门窗

    不出门 避险物 向高走 壹壹零 广宣传


      防台风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的面广、部门多,特别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认真防御,更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因此,为了更好地做好我省的防台风工作,使防风减灾工作不断深入人心,使防台风的思想意识变成自觉的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海南省防汛防风防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根据多年的防台风工作实践和结合海南的实际情况,把防台风工作方面的一些主要作法,概括为60个字。具体说明如下:

      (1)早部署 为了争取主动,对防台风工作,要根据气象的预报,做到早部署、早准备。

      (2)抓落实 防台风工作部署以后,对防台风措施要进行跟踪检查落实,确保各项措施都真正落到实处。

      (3)要值班 要加强防台风值班,不但要增加值班人员,做到24小时值班,还要有领导带班,确保防台风指挥政令畅通。

      (4)订预案 要制订防御台风工作预案,明确防台风工作程序和职责。预案要结合当地实际,保证可操作性,并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随时进行修订。

      (5)备物资 要储备防台风防汛物资,确保防御台风过程或抗洪抢险救灾中的物资供应。

      (6)保通信 在防御台风的时候,一定要保证通信畅通。

      (7)船回港 要根据气象预报,及时通知海上作业的船只特别是出海捕鱼的渔船及时回港避风,并且做好港内的安全防护,确保防风安全。

      (8)人撤离 在台风登陆前,要对渔船、渔排上人员和海上作业人员,住危房、临时工棚人员,沿江沿海低洼地区村庄以及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危险地带人员进行撤离和安全转移。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措施强行带离。

      (9)停上课 台风登陆时,风力较大,学校要根据政府的部署停止上课,防止学生在上学途中或上课时发生意外。

      (10)停航运 要根据气象预报和政府的部署,停止公路运输、海上运输、空中运输。

      (11)预泄洪 为了确保水库工程安全和减轻下游的灾情,在台风登陆之前对高水位蓄水的水库,要根据预案采取预泄洪,留有防洪库容,拦蓄洪水,错峰和削峰。

      (12)听预报 要关注新闻媒体信息,随时了解台风预报和政府有关防御台风的工作部署,做好防灾抗灾准备,特别是要做好自我保护。

      (13)收作物 在台风登陆前,要根据政府的部署,对已经成熟的农作物,要及时进行抢收,以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

      (14)清阳台 台风登陆前,对阳台上的杂物、花盆等都要进行清理,以防止台风登陆时,被风吹掉下来伤害到人。

      (15)关门窗 台风登陆时,风力较大,要关好门窗,防止风吹坏门窗、家具和造成人员伤亡。

      (16)不出门 台风登陆的时候风力很大,特别是回南风的风力更大,破坏性更强,建筑物、构筑物、高空悬挂物及树木等极易受到严重破坏,从而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此时不要随意出门,以免发生意外。

      (17)避险物 台风登陆时,破坏性很强,人员应远离危房、危墙、广告牌、电杆、高压线、树木等。车辆不要停靠在树底下、海岸边等。

      (18)向高走 台风过程,将伴随较强的降雨,造成洪涝灾害和山洪暴发时,人员要尽快往就近高处转移,以保安全。

      (19)壹壹零 遇到紧急情况无法自救时,可拨打电话“110”请求救助。

      (20)广宣传 要加强防御台风工作部署和知识的宣传,使全社会都重视防御台风工作,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掌握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

      来源:珠江水利网

                  
    上一篇: 中国最大淡水湖将进行环境生态监测
    下一篇: 北京湿地40年锐减9万公顷
    版权所有 湖州市水利局   联系电话:0572-2667910 网站地图
    浙ICP备10016985号-1    公安备案号:33059102000029 网站标识码:3305000011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当前在线 人 今日访问IP: 个  
    .MSSQL版本TM
    微 信
    微 博
    Copyright Right©2008-2013 Pow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