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水利六大亮点润泽民生
2006年,胶州市水利局从关心民生、关爱民生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着力建设水利民心工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防洪安全保障和水资源安全保障。
亮点之一:东部滞洪区工程全面竣工
东部滞洪区工程共分二期建设,全部采用市场化运作,2005年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总投资1.9亿元,完成开挖土方量805万立方米,衬砌湖岸线12564米,形成一个2.77平方公里的核心滞洪区。2006年完成了二期工程建设,总投资1.3亿元,完成开挖土方1096.2万立方米,并新增三项配套工程,即东部滞洪区截污排放工程、引水工程和店子河桥防护工程,总投资3400万元。目前湖内已蓄水600多万立方米。东部滞洪区工程在经营运作上的创新之举创造两大亮点:一为治水思路的转变,二为公益事业的市场运作。东部滞洪区工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胶州市的城区防洪体系进行了设计,以“给洪水以出路”的全新治水思路,变单一的“堵”为“堵疏结合”;以洪水管理的新理念,变过去害怕洪水为管理洪水到留住洪水为我所用,变废为宝,创造优美生态环境,实现人水和谐。3亿多元巨额投资的市场运作同样是工程建设的一大创新,冲破体制束缚,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地顶款”设想,由投资方先行垫资建设,工程完工后,政企共担风险、共享利润。东部滞洪区工程建设吸引了国内外诸多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国水利报》做了专题报道予以推广。
亮点之二:全市实现农村自来水化目标
自2004年起胶州市连续三年实施了农村自来水化工程,并被列为年度政府实事。2006年实施的103个村自来水工程总投资2111万元,涉及15个镇、街道办事处,总受益人口25342户、86014人。面对工程规模大、数量多、布局分散、牵扯面广,资金筹措困难等问题,精心组织、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扎实推进,严把“五关”,保证了工程于去年底前如期完成。至此,全市811个村全部通上了自来水,全市实现农村自来水化目标。工程建设保证了农村饮水安全,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亮点之三: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
加强节水宣传教育,营造全民节水社会环境,增强全民“依法用水、节约用水”的思想意识,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与精神动力;以“世界水日”、“节水宣传周”等活动为重要载体,以报刊、电视、宣传材料、标语等多种媒介,开展集中宣传,在全市形成了强大宣传攻势。理顺节水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三级节水管理网络,完善节水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节水指标体系和相应的统计报表制度,确保了全市各级节水工作的全面开展。加大节水管理与监督力度,实行计划用水,明确各单位的用水量指标,实施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形成了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强化供节水行政审批职能,将用水计划审批、城市供水经营许可、节水措施竣工验收等五项节水供水职能,纳入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强化执法效能,推进了节水管理工作不断深入。2006年胶州市被省建设厅、省经贸委命名为“山东省节水型城市”。
亮点之四:生态水利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按照“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实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采取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合理调整小流域综合治理布局,突出抓好水库上游、山丘区、小流域水保生态建设。2006年重点完成了张应挑沟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青年水库南岭生态建设工程和山洲水库西岸后芦山丘区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15000亩。工程建设中以实施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为重点内容,以水利风景区建设为主要载体不断打造生态水利、景观水利新亮点。2006年10月省水利厅命名了19处省级水利风景区,胶州市三里河公园风景区和山洲水库风景区位列其中,胶州市水利局还被评为全省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亮点之五:水政执法水平再上新台阶
加强培训,配置装备,规范执法,进一步推进了水利综合执法工作。按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的执法工作思路,重点抓好水事违法案件的查处、水利规费征收、规范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活动。采取集中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常年进行河道执法巡查,查处非法采砂案件15起,查处水资源案件39起,水保案件15起,城市供水案件8起,强制封停非法取水工程10处。水事案件查处率达到了100%,结案率达到了100%。加强了规费征收和追缴工作,全年共征收水保费180万元,河维费1388万元,水资源费480万元,三费总额达2048万元,比2005年增长50.8%,再创历史新高。
亮点之六:胶莱镇万亩农田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全面建成
胶州市胶莱镇万亩农田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总投资830万元,总占地面积1.03万亩,项目建成区为蔬菜种植基地,采用低压管道灌溉、半固定式喷灌、PE管带喷和大棚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该项目作为青岛市农业水利现代化的窗口示范工程,建设标准高,综合效益显著,年可节水80万立方米,项目从节水、节能、省工、增产增收等项合计年可创造经济效益800余万元,有效促进了当地居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并有效防止了大沽河水源地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耕地盐碱化,特别是促进了绿色有机生态农业的发展。当走进该项目园区,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碧绿的各类蔬菜,整齐划一的机电泵房、滴灌大棚,更有田、林、路、沟交相辉映,成林成景,彰显农业水利现代化的无尽魅力,同时也带动了观光农业的全面发展。
来源:青岛日报 2007年0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