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中心
  • 建设管理
  • 防汛抗旱
  • 水政水资源
  • 水生态文明
  • 政务公开
  • 业务专题
  • 水利视频
  • 政务服务
  •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信息
    山西:向天要农水 用活"协调水"(图)
    供稿:  ‖  来源:徐浩   ‖  发布时间:2006年9月15日  ‖  查看294次  ‖  

    山西:向天要农水 用活"协调水"(图)

    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利用山坡集雨,发展灌溉农业,致富一方百姓。资料照片

         从太原出发,一进入晋中市寿阳县境内,公路两旁每隔几十米就会有一眼旱井。寿阳县水利局局长张英虎告诉记者,这些旱井的集流面就是汽车正在行走的县乡公路。

      “几十公里长的县乡公路沥青路面就是最好的集流面。公路两边的排水渠,稍经改造就能做引水渠。再在路边打上一口旱井,就能集雨了,效果好,成本低,还环保,很受群众欢迎。”张英虎说,寿阳以公路等集雨工程为基础,实施水、田、路、林综合开发治理,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去年台风季节,寿阳的灰子白(一种蔬菜)在上海可卖了个好价钱,今年种植面积至少翻了一番。”

      在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农民白生娥建起了一座0.7亩地的大棚,在当地水利部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她利用大棚薄膜作为集流面,又打了一口集雨旱井。“原来用自来水浇地,1吨水要1元钱,1年下来光浇地就要花费700多元。现在浇地的水都是天上的雨水,几乎不用花钱。去年种植反季蔬菜,一个大棚收入17000元。”白生娥告诉我们,在她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们也都纷纷挖井集雨,种起大棚菜来。记者看到,就在白生娥家大棚的旁边,几户村民正在建大棚、挖旱井,而邻近的张庆乡恰好组织了数十名种植户前来取经……

      “向天要水”正在成为山西很多地区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用水的新途径。而在“能源大省”的背景之下,这显然有着更深的意义。

    一个现实:水资源总量紧缺

      山西的缺水情况之严重,出乎很多人的想象:全省6000多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仅1800万亩,旱地占到70%以上;人均、亩均占有水资源量分别为381立方米和180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和1/9,均居全国末位。全省年实际供水能力65亿立方米,缺水20亿立方米。

      山西水资源不仅总量紧缺,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也显得矛盾重重。据统计,2004年山西省国民经济主要部门之间用水的比重分别为:城镇生活用水9.4%,农村生活用水4.6%,工业25%,农业灌溉56%,林牧渔业4.9%。

      农业节水虽然取得了明显效果,但由于资金短缺,灌区工程配套不够完善,田面标准不高等原因,农业用水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根据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项调查,山西农业灌溉引水量大约有40%损失于渠系输水过程。近些年虽加强了渠道防渗,但浪费仍然很大。只要措施到位,农业节水潜力可观。

      城市用水量大,导致地下水集中开采区严重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了大面积漏斗区。据山西省水利厅调查分析,2000年地下水超采量就已达7.31亿立方米。2004年全省各类供水工程供水量中,地表水供水量仅占36.8%,而地下水供水量占到了63.2%。晋中、运城等城市地下水超采面积已占全市面积的40%以上,太原市超采面积更高达79.82%。

      煤炭的大量开采,对山西省水资源的影响也相当严重。根据2005年“山西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的研究,每开采一吨煤,就要影响、破坏2.54吨水资源,目前山西省采煤破坏的开采深度在300米范围内的地下水静储量为7.13亿立方米。

      “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山西省副省长梁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山西的科学发展,首先要处理好煤与水的协调发展。他说,作为一个水资源紧缺的能源大省,如何处理好工业用水与农业用水的关系,山西省委、省政府一直在思考和探索。

    一个转变:向天要水寻求协调

      方面须保证工业用水,一方面是农业旱情严重,的确是左右为难。

      “山西有句话叫‘旱地减产,农业肯定减产;旱地丰收,农业一定丰收’,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4500多万亩旱地能否在关键时刻得到灌溉,至关重要。”山西省水利厅厅长潘军峰说,“但是从市场配置资源的角度出发,水资源分配越来越集中到产出效益比较大的工业经济部门,且成为难以扭转的趋势。我们只有在承认这个现实的前提下,才能寻找新的出路。”

      这种清醒的认识,避免了各经济部门之间纷纷“争水”的局面。“我们采取的措施,可以称之为五大方略。”梁滨副省长介绍说,所谓“五大方略”,即保水(水土保持)、节水、引水、蓄水、向天要水5项措施并举,“力争在短时间内改变山西供水主要依靠地下水的局面。”

      “全省年降水资源800亿立方米,蒸发了600多亿立方米。如果能够把蒸发的雨水集蓄利用一部分,那么缺水状况就能得到相应的改善。集雨工程投入不大,但能切实解决问题,对农村生产生活用水的解决贡献很大。”潘军峰说。

      在实践中,山西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留住雨水,利用地表水,涵养地下水,努力营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山西大部分黄土高原地区,山高坡陡,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植被稀少,降雨集中又多为暴雨,一旦下雨,雨水就挟裹着黄沙流入黄河,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还大大增加了黄河的泥沙。山西省在这些地区大力修建“淤地坝”,即在山沟修建拦截坝,把水和泥土一并拦蓄,时间一久,山沟就被填成了肥沃的良田。这是山西黄土高原地区利用雨水的一种典型方式。截至目前,全省黄河流域共建成淤地坝40089座,其中骨干坝780座、中型坝2202座,年增加降水利用量2700万立方米,年均补充地下水1.1亿立方米,建成沟坝地10.5万公顷,占山西黄河流域耕地面积的5%。

      在土石山区,山西则修建“人字闸”拦蓄地表水和利用雨水。“每年汛期的尾水,用‘人字闸’拦起来,可以说是‘横锁细流成大渊’;而到了枯水季节,则可以把‘人字闸’收起来,使小河沟不致断流。”潘军峰解释说。目前,仅寿阳县就修建“人字闸”158座。

      山西人不仅把雨水拦蓄、存储,还主动地“向天要水”。“路过山西的一片云,干旱时我们都要把它拦下来。”梁滨说,人工增雨是山西积极主动利用雨水的一种方式。

      一方面大力推行节水技术,一方面“向天要水”,努力寻找新的可利用水源,实现水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以最大限度利用地表水,来代替大量使用地下水,山西这个能源大省,正着眼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实现协调、可持续地配置使用。

    来源:经济日报

       

       

                  
    上一篇: 河北子牙河水系污染严重
    下一篇: 江西:农民用水户协会将成农建新主角
    版权所有 湖州市水利局   联系电话:0572-2667910 网站地图
    浙ICP备10016985号-1    公安备案号:33059102000029 网站标识码:3305000011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当前在线 人 今日访问IP: 个  
    .MSSQL版本TM
    微 信
    微 博
    Copyright Right©2008-2013 Pow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