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中心
  • 建设管理
  • 防汛抗旱
  • 水政水资源
  • 水生态文明
  • 政务公开
  • 业务专题
  • 水利视频
  • 政务服务
  • 您的位置:首页 >> 建设管理 >> 水利规划
    湖州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
    供稿:其他  ‖  来源:湖州市水利局   ‖  审稿:办公室  ‖  发布时间:2017年8月22日  ‖  查看4918次  ‖  

    《湖州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依据国家、省、市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制定,是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十三五”期间湖州市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我市水利工作在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和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的战略部署下,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奋斗目标,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重点领域管理改革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十二五”完成了规划投资的124%,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为湖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防洪减灾体系逐步完善。“防洪水”、“排涝水”工程协同推进,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防洪减灾体系不断完善。实施环湖大堤加固工程,增强了抵御太湖洪水的能力;续建完成合溪水库工程,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6座、山塘整治350座,增强了洪水的调控能力;整治阜溪等11条重点中小河流,提高了中小流域防洪能力;整治34片圩区共 72.5万亩,进一步提升平原区的防洪排涝能力;推进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及排涝站更新改造工程,湘溪、五龙已完成,城西、七里亭已完成主体工程,为区域排涝创造了有力条件;基本实现基层防汛防台体系乡镇村全覆盖,县级以上自动测报站点基本成网,完成浙西区、杭嘉湖区2片国家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科学调度和应对洪涝灾害风险的能力不断提升。成功防御了2012年“海葵”、2013年“菲特”等特大台风洪涝灾害。

    水资源配置格局优化提升。“保供水”、“抓节水”工程全面推进,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严控“三条红线”,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取得东太湖取水许可,启动并实施新建太湖水厂工程及供水管网工程,市区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实施老虎潭、合溪、对河口、赋石等14座重要水库水源地以及包漾湖、东苕溪、洪桥三乡荡、乌溪流域等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县级以上城市供水基本实现一源一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19.98万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安全条件得到改善提升;全市三县两区均纳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9.96万亩,机埠标准化改造2000余座,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624,为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功能区提供水利保障;完成长兴县节水型社会创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33方以内。初步建立覆盖全市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

    水环境综合治理稳步推进。紧紧抓住国家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机遇,加快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太嘉河、杭嘉湖地区环湖河道整治、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扩大杭嘉湖南排等四大项目,截止2013年7月可研全部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截止2014年12月初步设计全部获得省发改委批复,2014-2015年陆续开工建设,至2015年底,太嘉河工程、杭嘉湖地区环湖河道整治工程主体工程初步建成,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基本过半,四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4.9亿元,占总批复总投资115亿元的65%。“治污水”工作深入实施,通过清淤疏浚、水系沟通、河道保洁等综合措施,修复河湖生态环境。成功列入首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谋划4个百亿项目,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全面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强水功能区保护与治理,2015年全市在测的57个重点水功能区平均水质达标率为84%;全市主要供水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Ⅰ类和II类,消灭市控地表水监测断面劣V类和V类水质;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面落实“河长制”,初步建立河道清淤轮疏机制,实现全市河道保洁全覆盖;开展了德清、安吉、南浔3个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试点;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5平方公里;建成并完善全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

    现代化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切实抓好行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利行业三项管理,扎实推进现代化管理体系建设。圆满完成全市第一次水利普查,初步建立全市水利基础信息平台;完成市、县4个水文测报中心建设,完成全市25个地下水监测站点建设,基本形成实时水雨情采集网络;实现了规模以上(年取水5万方)非农取水户全覆盖;深化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阳光政务进一步深化,市水利系统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全面确立;编制完成《湖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实施方案》等一批专项实施方案,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完成7个乡镇小型水利工程的确权、划界、颁证和产权流转;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实施方案通过审查并批复;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投融资机制逐步改革,安吉县率先试点PPP模式;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湖州水利改革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我市始终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五水共治”工作并连续两年获得“大禹鼎”,成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以及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市,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四大项目顺利获批并全面开工建设。

    (二)当前形势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将水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分别提出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发展目标,我市水利发展改革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夺取“五水共治”全面胜利的关键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冲刺期。贯彻新时期的水利工作方针,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接轨大上海,融入杭州都市圈,强化与环太湖经济圈合作,水利要有新内涵;全面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工作,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集中力量解决防洪、排涝、保供等突出问题,水利要有新保障;引进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配合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调整,水利要有新手段;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发源地,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和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为载体,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有新举措;全面推进依法依标治水管水,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加快解决当前法治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开辟依法治水新局面。

    “十三五”期间,广大人民群众对水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水利设施建管及基础服务仍存在明显“短板”。一是水生态环境依然存在薄弱环节。重点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尚未全面建成,建设项目侵占水域、污染水域行为依然存在,河湖漾荡回淤严重,平原水网尚未完成系统治理,健康畅达的水网络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而大规模、高强度的经济活动、使得水体污染负荷日益增加,造成部分水域水环境恶化、水生态退化。二是防洪减灾形势依然严峻。上游“拦蓄”山洪等尚有空间,新改建水库等尚不到位。中游“中固”措施尚不完善,特别是流域尚未完成系统治理,西苕溪干流、导流港西岸、长兴平原和东部平原等区域防洪能力未全面达到规划要求;苕溪流域中,支流、汊港、尾闾河道等尚未系统整治;东部平原东西向河流沟通不畅;环太湖大堤尚有14公里还未整治达标,长兴平原低洼地区急需治理。下游“扩排”能力尚不足,由于受到太湖高水位顶托和东苕溪导流东泄水量共同影响,湖州北排太湖明显不足,杭嘉湖北排和东排受阻,南排能力尚未充分挖掘潜力。三是水资源保障能力仍显不足。我市虽然水源充足,但总体水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布局与水资源条件不相匹配等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区域受水源地水质和取水条件的制约,呈水质性缺水,优质水源分布不平衡,备用水源体系尚不完善,受突发性水污染影响较大。四是现代化管理体系尚不完善。水文站点、水质监测站点尚未全覆盖,初步建立的水雨情、山塘水库巡查管理、山洪灾害、防汛指挥决策及河网回淤监控等多个平台尚未完全融合成大数据服务平台。依法治水、水利工程标准化、水工程生态建设等体制机制创新等尚未全面系统建立。水行政管理尚未达到通过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来运行管理的阶段,最严格的水管理长效机制、水权水市场管理机制、水价制度、水利投融资机制等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有待创新突破。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市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湖州赶超发展,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深入实施 “五水共治”重大部署,扎实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管理改革,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防洪减灾能力、资源保障能力和行业管理能力,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水利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认真梳理薄弱环节,找准发展“短板”,研究具体对策,破解水利发展和改革各项难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加快推进保民生、促民生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改革成果。

    坚持系统治理,注重生态。以流域、区域为单元,协调推进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的工作,实现中小流域的系统治理,打造“安全、美丽、特色、富民”的美丽河流。抓好水环境修复和水生态治理,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水安民,以水悦民。同时,坚持节水优先,强化约束,真正做到节水减排。

    坚持科学治水,依规管水。加强水利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水利科技含量和技术装备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大力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按照依法治水、依规管水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水利法规体系,强化水行政监督依法执行,水资源水环境依法管控,江河湖库和水利设施依法保护,使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坚持两手发力,双轮驱动。坚持让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建设发展与改革推进“双轮驱动”。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社会投资主体参与水利建设和管理。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领域改革,构建水利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发展目标

    湖州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总体思路是“实现一个现代化,构建两大体系,提升四项能力”。即:基本实现与“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利现代化,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综合、保障有力、集约高效的工程体系和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管控有力、运行高效的现代化行业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防洪减灾能力、资源保障能力和现代化管理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通过综合采取堤岸加固、生态保护和修复、清淤疏浚、水系连通、配套建筑和管护等措施,基本形成“水流通畅、丰枯调剂、自然健康”的现代化生态河湖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市河湖水质明显改善,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围绕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的“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的工作目标,全面清除河湖库塘污泥,有效清除存量淤泥,河湖库塘清污(淤)总量4000万立方米以上;增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程度,逐步恢复水生态功能、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省政府考核要求;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全面提升防洪减灾能力。在已有骨干江河治理的基础上,重在补短板、成体系,通过巩固“上拦”、完善“中防”、扩大“外排”,进一步完善“重点防御、兼顾一般、洪涝兼治”的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力争到2020年,城市和中心镇所在防洪闭合圈全面封闭,中心城区、县级城市防洪能力达到50~100年一遇;中心镇、产业园区、农村圩区防洪标准基本实现排涝能力10~20年一遇;东苕溪西岸防洪标准10-20年一遇,西苕溪干流防洪标准20年一遇及以上,环湖大堤防洪标准100年一遇。

    全面提升资源保障能力。通过着力挖潜、加强引调、注重保护等措施,加强水资源的管理、配置和保护,基本形成“保障有力、配置合理、集约高效”的现代化资源保障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21亿立方米,禁限采区禁止开采地下承压水,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分别下降25%和15%。入湖河道主要污染物浓度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3。水库水源地安全达标,水资源配置格局合理,城乡饮用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全面提升现代化管理能力。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发挥信息化和科技创新作用,提高水利行业服务能力,基本形成“科学规范、管控有力、运行高效”的现代化行业管理体系。力争到2020年,水利工程监控、预警、调度基本实现信息化,治水法规体系逐步健全,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全面建立。河湖水域管理和涉水工程建设管理得到加强,实现取水许可审批和发证率达100%;水资源管理实现规模以上(年取水5万立方米以上)取水户在线监控全覆盖,非农用水计量率95%以上,并逐步将中型灌区和公共用水大户纳入计划用水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良性循环机制基本建立,惩防体系全面建立。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完善现代化的工程体系

    “十三五”期间,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要求,通盘考虑问题和需求的迫切性、功能的可持续性,集中力量实施一批打基础、管长远、促发展、惠民生、优环境的水利项目,引领水利发展新常态,助推“五水共治”取得新成效。

    1、生态河湖工程

    通过综合采取清淤疏浚、水系连通、堤岸加固、配套建筑和管护等措施,大力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中小流域系统整理、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河湖生态修复和生态水电示范工程等五类水生态环境工程。全面建成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4大骨干水利项目;实施中小流域系统治理7片,共2006平方公里;吴兴区、德清县、长兴县和安吉县共治理水土流失75平方公里;全市范围内实施河湖生态连通工程,实现河道保洁全覆盖,河湖库塘清污(淤)量4000万立方米;实施包括德清县余英溪流域对河口水库生态水电示范区在内的7个生态水电示范区。

    2、防洪保安工程

    通过除险加固、增加蓄滞、拓浚通道、扩大强排等措施,不断完善水库、河道、闸站、圩区等防洪保安体系建设,深入落实区域防洪减灾、中小河流治理、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和圩区标准化整治工程等四类防洪减灾工程。全面启动并实施太嘉河及杭嘉湖地区环湖河道整治后续工程、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后续工程、环湖大堤(浙江段)后续工程;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和中小河流重点工程(续建),集镇防洪工程及配套工程;实施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座,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26座;完成48片圩区标准化整治,共70.9万亩。

    3、资源保障工程

    通过水源安全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实施供水水源安全保障工程、农村饮水提升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和小型水利项目县等四类资源保障工程。加强水库水源地和三乡荡等水源地的安全保障工程;实施太湖取水口外延工程,年引水量1.46亿立方米;加快农村饮用水提升工程建设;深入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为农业“两区”建设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二)全面提升现代化的管理体系

    按照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新要求,以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为突破口,集中力量推进六项重点管理改革举措,全面提升现代化的管理体系。

    1、规范防汛防台抗旱管理

    进一步完善防汛防台抗旱预案,强化风险预警、排查和管控机制,加强水利工程洪水调度考评,推进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进程,继续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加强防汛抢险物资储备,提高防汛抢险工作的社会化参与程度。

    2、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加强“三条红线”管理,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力求在规划水资源、初始水权分配、用水总量控制和取用水监控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推进水资源由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

    3、创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机制

    进一步开放水利建设领域,深化建管体制改革,因地制宜推行水利工程代建制、工程总承包等模式,强化第三方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大力推进水利工程管养分离,培育水利物业化管理市场,同时深入探索水利工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4、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

    建立健全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制定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手册,加快对水域进行划界确权,落实水域保护蓝线,明确河湖管护主体责任,完善河道长效保洁和轮疏机制。

    5、加速智慧水利建设管理

    按照深化水利改革发展的要求,加快实现智慧水利作为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有力支撑,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和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发展。

    6、坚持涉水事务依法管理

    深化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不断完善水法规体系,深化综合性执法体系改革,不断提升水行政执法效能和水平。

    四、 投资规模与用地需求

    (一)投资规模

    经测算,湖州市“十三五”水利总投入约147.8亿元,其中,11项重大项目投资76.8亿元,占52%。

    分项目投资:生态河湖工程74.5亿元,占50.4%;防洪保安工程46.1亿元,占31.2%;资源保障工程19.5亿元,占13.2%;现代化管理措施7.7亿元,占5.2%。

    分县区投资:市直管投资24.5亿元,占16.5%;吴兴区投资16.9亿元,占11.4%;南浔区投资15.9亿元,占10.7%;开发区投资4.1亿元,占2.8%;度假区投资1.3亿元,占0.9%;德清县投资28.2亿元,占19.1%;长兴县投资30.1亿元,占20.4%;安吉县投资26.8亿元,占18.2%。

    (二)资金筹措

    1、足额征收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以及水土保持补偿费等政府非税收入,严格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进一步落实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安排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保护政策。

    2、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浙江省农业发展投资基金等对水利的支持。

    3、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历来是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争取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补助,加大市县区财政安排。

    4、建立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投资环境和合理的投资收益机制,放开增量,盘活存量,加强试点示范,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和运营,有利于优化投资结构,建立健全水利投入资金多渠道筹措机制。

    (三)用地需求

    湖州市“十三五”重大水利工程规划新增建设用地2.2万亩,其中耕地0.9万亩。

    五、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实施后,将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承载、防洪减灾、资源保障和现代化管理等四项能力,有力保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十三五”是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局部区域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水循环和水动力条件,可能对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等造成一定影响。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废水、废渣的排放以及施工噪声可能会对周边环境带来一定影响。

    为此,要依法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工作,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根据生态环境对规划实施的响应及时优化调整实施方案,最大程度地减免规划实施的不利环境影响。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决避免束窄河道、占用水域、渠化河流的倾向,尽量保持河流自然形态,提倡采用生态型治理措施,并注意与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的协调。

    二是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做好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环境监管,强化验收环节的管理,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是优化工程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土地尤其是耕地占用和搬迁数量,充分听取地方和群众意见,依法依规、深入细致做好移民征地工作。切实做好工程征地补偿、搬迁安置工作,确保被征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保障其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四是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和管理,及时掌握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对直接影响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和重要目标的项目,应优化调整规划项目布局和选址。加强规划实施的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环境风险问题,制定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应急管理措施。

    六、保障措施

    “十三五”时期,湖州市水利建设任务重、改革难度大、管理要求高,要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加强协调配合,深化前期工作,强化要素保障,扩大公众参与,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全市各级水利部门应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各地发展目标,因地制宜,研究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协商、密切配合、联动实施,积极解决水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强化组织的保障作用,共同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进程。

    (二)制定规划,强化技术保障

    科学合理制定具有战略性、宏观性、指导性与权威性、严肃性、和约束力并存的水利规划体系,强化水利规划的作用。做好重大水利建设项目规划论证工作,完善重大水利建设项目决策机制,根据水利规划要求合理指导和安排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三)确保投入,强化资金保障

    各级政府应把水利建设和管理作为财政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加大对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利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大融资力度,拓展水利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更多地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四)培养人才,强化队伍保障

       按照“总量控制、结构优化、有增有减,强化重点领域力量”的要求,优化配置各级水利行政和事业编制人员。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特别是水利发展的紧缺人才、专业人才,通过加强教育培训,保障工作经费,提升管理装备。加快惩防体系建设的工作推进,建设一支高层次、高水 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上一篇: 我市百项千亿防洪排涝项目可研顺利通过省水利厅审查
    下一篇: 太嘉河后续工程可研获省发改委批复
    友情链接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 湖州市水利局   联系电话:0572-2667910 网站地图
    浙ICP备10016985号-1    公安备案号:33059102000029 网站标识码:3305000011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当前在线 人 今日访问IP: 个  
    .MSSQL版本TM
    微 信
    微 博
    Copyright Right©2008-2013 Powered